今生才发的;第二个是重发,你过去已经发了菩提心,今生再发一次,来加强他的力量。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因为生命是不断的流转,恒转如瀑流,生命是一个水流。我们过去有很多很多的因缘,这个水流已经流转了很多了。所以要看到过去的情况来判断的。
问:
答:就是下辈的地方。一向专念。他这个还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差别。看经文的意思,《无量寿经》它上辈跟下辈「发菩提心,专念彼佛」这两个地方,没有特别的发挥。但是在「修诸功德」跟「多少修善」这个地方,它明显讲出它的差别。
它的意思是说:上辈的人功德修的多,不管福德、不管智慧的功德强,所以他往生以后「智慧猛、通自在」。在中辈的时候,因为他是在家居士,这世间人世的尘劳,浪费他太多精神体力,所以他不能修诸功德。怎么办呢?「多少修善」。《无量寿经》在上辈根中辈的差别当中,它偏重在这个地方的差别。对持名的浅深,不明显提出这个看法。
它偏重在福德、智慧的差别。它意思就是说:你往生与否,都是靠发菩提心,专念彼佛;但是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的功德、你的智慧、你正报庄严的差别,就看你因地的时候,对福德、对智慧的栽培浅深来决定,是这个意思。
问:
答:基本上化佛,只要我们还没念到理一心不乱,没有破无明、证法身,其实我们见到的佛,都是应化身的佛,都是化佛。跟《观经》九品当中的化佛是一致的。不过在后面的九品当中,会讲得更详细,它把三辈开出九品,它讲到这个下品的人,就是化佛现前,没有眷属现前,就是一个佛。甚至于连佛都没有来,观世音菩萨来、或者莲华来而已。它这个九品,就讲得更微细了,差别更多。
问:
答:他一定要有我空的智慧,才能够破坏见思烦恼。是这样子的:我们一路读下来,蕅益大师强调「信、愿、持名」,他不谈我空、法空;但是我们看看六信的内涵,你看信理,你就可以看出来,那个信理的境界:「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我们这一念心能跟佛的心,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那一定是安立在自性空的根本上。如果我们是「自性有」,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怎么能够「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呢?那一定有妨碍的。
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持名,其实他这的信的内涵要成就,你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个信还不具足的。
所以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也讲一句很明确的话:「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呵──)我刚开始读《弥陀要解》也是觉得:唉呀,蕅益大师并没有提到我空、法空,为什么念佛就能够见思任运先落?后来我把这个六信读一读,唉呀,他前面的六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在里面。就是他那个佛号在操作的时候,他就跟你讲明白了,你这句佛号要念之前,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六信的信理,就是明白万法唯是一心。所以你这个念佛人本身就是要通达空性,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问:
答:它是这样子的:它后面会提到,它是四土众生能够互相见闻;但是在判教的时候,就是说圆融也不能碍行布,行布也不能碍圆融。从次第的角度,他也必须说明:你当分的土是什么?你的因地是什么到什么土?但到后来的时候它又提到了:事实上这四土的人,他是横具的,我可以看到初地菩萨,初地菩萨也可以看到我;但是我们娑婆世界是竖的,娑婆世界这个国土是竖的。
比如说这个人是阿罗汉,他在方便有余土,我们看不到他。所以《楞严经》也说:我们到高山上去,看到什么人都没有,那一定很多辟支佛在里面修行,他在方便有余土,他看得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所以这个娑婆世的土是竖的四土。我们下面要看上面是不可能的,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