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0集(6/8)



    在果报上有两种情况:第一、「梦见彼佛」。他为什么梦见彼佛呢?因为他持名的功夫很浅,他几乎是到临命终的时候,甚至于在临命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了,这个时候才提起佛号。他平常念佛的善根,乃至于福德的资粮都非常的浅薄。

    所以,「梦见彼佛」这个「梦见」,古德解释说:临命终时佛来迎接,仿佛是梦。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但是他的功德薄弱,串习的力量太薄弱了,他看得不是很清楚,就好象是做梦一样。就是说临命终时,佛是来接引,但是你感觉到仿佛是梦,你以为你在做梦,这个明了性不是很清楚,这个叫做「梦见彼佛」。「功智次上」,功德智慧都次于前面的上辈跟中辈的情况。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说明一下。《无量寿经》的宗旨,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本经讲到「信、愿、持名」,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会通。

    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这种心情是随顺于无上菩提的。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厌离娑婆、之所以欣求极乐,不是要受用五欲乐。如果我们要受用五欲乐,我们可以厌离这个人间,欣求天上就好了,直接到天上去也是一个安乐的境界!为什么我们放弃天上的欲乐,而追求极乐世界呢?因为我们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所以蕅益大师说:基本上我们求生净土,它本身就是一种要追求无上菩提的一种希望,所以深信切愿的本质,也就是无上菩提心的意思。

    所以蕅益大师就把这两部经的宗旨给融通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深信切愿、执持名号」,这两个宗旨是完全一样的,蕅祖是这个意思。

    古德也是有这种看法,他说:这个《无量寿经》是大本的,《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只是广略的不同,内涵是一致的。这个是讲到《无量寿经》关于果地的一个判教情况。关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也是发菩提心。这一点,你看《观经》九品中的下品就很清楚,这个九品的下品下生,这个人一生是造恶业,它讲的比《无量寿经》更清楚,就摆明了他就是一个造恶凡夫,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而发菩提心。

    好,这样子违背了《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的一种因地的情况,古德就解释:发菩提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你始发,你今天才发菩提心;第二个是重发,就说这个人曾几何时,他过去发过菩提心,但是今生忘掉了。一个大乘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如母有情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就有这个隔阴之迷。这个隔阴之迷遇到恶因缘的时候,他造恶业,但是他过去曾经发的菩提心的善根是没有退失的。

    所以古德说:一个临命终的人,在地狱火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在短暂的开示之下,就能够改变心意,就能够归依弥陀。他说:这个人肯定是大乘善根人,否则是不可能的事情。天如禅师在《净土或问》里面,他提出这个看法。他说:下辈往生这三种人,他肯定过去世是生生世世是一个大乘善根的人。在流转当中,一时糊涂造了恶业,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在这么短暂的开示,就能够改变心意。

    比如我们不要说临命终,我们平常头脑清楚的情况,你要起障碍,别人跟你开示几句,你还不见得接受。是不是?那这个临命终的人,在苦恼现前的时候,短暂的开示,他就能够接受了,这个人善根强。而事实上到了下面,你看下品三种往生以后,佛陀都是为他说大乘法,说大乘法而证得大乘的果位。

    所以事实上这个天如禅师,在《净土或问》当中提出这个看法是很合理的。他认为这些人已经发了菩提心,过去生发了菩提心,才可能在临命终这么短暂的时间,遇到别人的开示,而信愿净土法门,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探讨菩提心应该分成两个情况:第一个是你今生发生的,就始发,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