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0集(5/8)

然在家,这个处世不忘菩提,还是发起「菩提心」,希求无上菩提,把世间的尘劳看的很淡薄。另一方「一向专念彼佛」,他有一定的定课,能够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对名号能够归依相应。第三个「多少修善」。在家居士一天里面,很多很多的时间,为了经营家庭的生活,把时间、精神、体力都浪费掉了,所以不能像前面的「修诸功德」,但是起码随缘尽分的「多少修善」。

    这个「多少修善」,《无量寿经》提出五点:

    第一、「奉持斋戒」,能够受持五戒、八戒,乃菩萨戒,受持戒法,这是戒波罗蜜;后面的二、三、四、五是属于施波罗蜜。

    第二、「起立塔像」,有人盖佛塔、造佛像,我们多少随喜功德。

    第三、「饭食沙门」,供养大众师,用饭菜供养大众师。

    第四、「悬缯燃灯」。「悬缯」这个「缯」是一种很精致的布料,我们讲这个绸缎等等。这个精致的布料,主要有两种情况:平面的叫做幡,立体的叫做幢,用这个幡跟幢来供佛。或者燃灯,用种种的油点灯,用光明来供佛。

    第五、「散华烧香」。(第五个他漏掉了,我们把它补上去。)在经典上讲到「散华烧香」,用这个「华」,我们用鲜花;或者是烧好的沉香、檀香来供养佛,「散华烧香」。

    这五个叫做「多少修善」,看这个意思,主要是面对三宝的境界,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去供养,或者持戒,「多少修善」。

    这个中辈往生以后的「果」报,第一、「化佛现前」,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看经典上,它也提到还有观世音菩萨、势至菩萨现前,不只是阿弥陀佛现前,清净大海众菩萨也现前。第二、「住不退转」,也成就三不退。第「三、功智次上」,功德智慧比前面的稍微次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情况。第三看「下辈」往生。「下辈」往生的「因」地有三个:

    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专忆十念,三、闻法信乐持名

    这个「发菩提心」,我们前面说过了,这是往生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一向专念当中,《无量寿经》提出两点,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一向专忆」,一个是「闻法信乐」。

    这个「一向专忆」的「十念」,跟「闻法信乐」的「一念」,古德解释这段经文都说:这都是约临终来说,不是约平时的十念、一念,都是临终的十念、一念。

    说「一向专忆」是约一个事修的人来说,「闻法信乐」是约理观来说。说这个事修的人,他平常没有读大乘经典,不能解第一义谛,不明白万法唯是一心的道理。在修行的时候,完全在事相上下功夫,他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要具足「十念」。他这个时候认为阿弥陀佛是在十万亿佛土外,我这一念心是有自性的,阿弥陀佛也是有自性的,我们俩个的距离是非常的遥远;但是没有关系,我还是愿意忆念你,我还是愿意到你的国土去。这个时候,他的功夫,就必须要有十念的功夫,因为他事修。

    另外一种是听闻大乘佛法,解第一义谛,明白万法唯是一心,他知道一乘道理。知道什么道理呢?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说我这一念心,从本性上来观察,跟佛的本性来观察,是不二的。我们的心是如,阿弥陀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从本性上一个同体的角度来说,自然感应道交。这种人,临终只要「一念」,他也能够往生。所以它就开出十念跟一念的差别,古德是这样解释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看古德的注解,他说上辈跟中辈的人,平常都还有一点功课、有一点修行的,不管是福德、不管是智慧,这个人平常是一个修行人。这个下辈的人就不一定了,平常也不见得有什么念佛功夫,他这个下辈人多分来说,还是约临终的开示,生起了正忆念,或者是十念、或者是一念,而带业往生的,是偏重在这个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