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你自身解脱以后,你整个生命就停止活动了,因为你的发心就是这样子的,到了无余涅槃,灰身泯智了,怎么可能会有所谓的「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呢?这跟你的因地不相符合。
所以说,你一定是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发起了「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种时空无尽的菩提心,他的心量广大无边,从空间上广大无边,从时间上来说是长远无尽。所以元晓大师说:除菩提心,无以致此。除了菩提心以外,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也讲出这样一个观念说:这个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大乘善根界,所以说发菩提心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你因果要相随顺。
我们凡夫以有所得的心、名闻利养的心,来修人天的善法,既然是有所得的心,你所得的果报那有一定的限量,或者是一劫、二劫、三劫、十劫的一种福报受用。二乘人他发的是一种出离的心,就使令他的果报趋向于偏空的涅槃。我们今天的果报,它不是人天有限的果报,也不是二乘偏空的涅槃,它是一种能够真实受用的无量无边的国土,以及无量寿的寿命,这种依正庄严。
所以从这个果报来看因地,你一定是要有这样时空无尽的愿力,才能够招感这个时空无边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所以元晓大师提出这个观念说:除菩提心,无以致此。说你除了发菩提心以外,别无选择。所以这个三辈往生,都是要发菩提心的。
第三个「专念彼佛」。这个「专念彼佛」怎么说呢?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说:这当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发觉你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所以你要「废舍余行,专立念佛。」把其它的法门完全的停下来,「废舍余行」。干什么呢?「专立念佛」。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三业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身口意三密相应,都跟你的本尊相应。这是一种情况,这个叫做「专念彼佛」,一向专念,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你以「持名为正行,余行为助行」。你以信、愿、持名为你的根本法宝,但是你有时候也持持大悲咒、也拜拜《八十八佛》、也读诵《法华经》,以这个为助行,来帮助你这句佛号的力量,来庄严你这句佛号。因为你有一个正助的差别,这样子,黄老居士说:这也叫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种观念跟蕅益大师是一样的,蕅祖也是这种思想。
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法门,「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老人家是认为一句佛号统摄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是没关系的,不一定说念佛就要把其它的法门放下,只是你知道你所有的法门是趋向于同一个目的,是帮助你去归依弥陀、帮助你往生,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虽然你也修其它的行门,因为你方向一致,这样也构成一向专念,这个也叫做一向专念。黄老居士说:「专念彼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修,一种是圆修,都叫做「专念彼佛」。
第四个「修诸功德」。我们出家以后,把世间的尘劳放下,全心全意的投在修行,能够修行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把这功德回向往生。这是上辈的因地。
看他的果报:第一个「佛众现前」,当然这个主要是讲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通通现前。第二个「住不退转」,往生以后住不退转,成就三种不退:位不念、行不退、念不退。第三个「智慧猛、通自在」,智慧特别猛利,有种种的神通(五种神通),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蒙十方诸佛的开导,乃至授记等等。这是上辈的因果。再看中辈的,中辈的因地有三个:
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彼佛,三、多少修善
这个「中辈」,看经典上的意思,他是一个在家居士,他因为特殊的因缘,也不能出家、也不能专心的修习福德智慧资粮。但是他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