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1/8)

最新网址:m.kushuxs.net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方便、了义、圆顿」这三种功德,来赞叹「持名」的殊胜。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三」,把它作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三

    「持名一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关于这一点,我们总共分成三段,来解释这一个内涵:第一个,看善导大师的一个「问答释疑」,先看问: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他自己设立了一个问答说:为什么「不令作观」?因为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他强调的是「执持名号」,所以他自己就作了一个问答说:为什么在念佛当中,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有观想、观像、持名,为什么老人家不强调观想、观像,而是直「直遣专称名号」,要人家直接了当的「专称」,就是一心一意的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是什么道理呢?以下我们看大师的回答: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他的回答,我们分成三段来解释,看第八页的脉络分析。第一段当中,他说「众生障重」,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他的身心世界,烦恼障、业障、报障特别的粗重。在这种身心粗重的情况之下,「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在这种粗重的身心当中,你的所观境,观想、观像的所观境太过于微细、太过于复杂;那你能念的心,如此的粗重,所以你一观的时候,你的心就会飘动、不定,那修观就难以成就了。

    「心粗」这句话,在唯识学倒是讲得很清楚。唯识学上说这个「心粗」,就是说这个心没有堪能性、没有堪能性。什么叫做「堪能性」呢?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内心当中的功能差了。比如说一只狗,它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的堪能性强,狗的力量比蚂蚁大;一只牛的堪能性又超越了一只狗,因为牛能拉更重的东西。我们这一念心,亦复如是。有禅定的人这一念心,他这一念禅定的寂静心当中,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那个堪能性强;我们凡夫的心,堪能性弱,你要他想太多的时候,它就会躁动,因为你超过他的负荷。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他只能够拿十公斤的东西,你要他拿一百公斤,就超过了他的负荷。我们这一念心也是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心啊,末法时代的心啊,躁动不安。躁动不安,你要他去观想这么微细复杂的境界,就超过了他的负荷。所以你一观这个境界的时候,一超过负荷以后,就失控了,「识扬神飞」,你心就开始飘动不安;所以说这个修「观」就很「难成就」,很难成就,很难成就三昧。这里是讲出这个问题。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圣」佛陀的慈「悲」,他知道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这个问题,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干扰太厉害了,所以「直劝专称名字」,在本经当中,他直接的告诉我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以这样的因缘,来招感临终的时候,「是人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往生净土。

    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理由,「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第一个「称名易故」,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它容易达到专注,有这个专注力。这个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