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kushuxs.net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释妙行
这是讲到本经的宗旨──信、愿、持名。这个「妙行」,是说执持名号的法门,它能够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妙」。这当中分成两科:「正明行妙」,第二个「校量行妙」。第一科是正式说明这个念佛法门它微妙的地方,第二科再跟其他的法门作一个比较。先看第一科: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先说明这个念佛的一个方法,「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本经所强调的念佛方法,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第一个,它的下手处是「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就是我们用这个手去抓这个东西,用这个手去抓这个扶持,把这个扶持抓住不放,这叫做执持。这当中的意思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叫做「执持」,是指心,不是指手。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不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执持名号」。忆念弥陀的名号干什么呢?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健康长寿、也不求神通感应,但求「一心不乱」,根本的功德在于这个佛号的「一心不乱」。
这个「一心不乱」,印光大师解释这个「一心」,说心中除念佛外,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一心」。我们这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接一句,除了念佛以外,没有其他的妄想插进 来,这个时候指的是「一心」。那「不乱」呢?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这个佛号相续的力量,不为见思所乱,叫做事一心;不为无明所乱,名为理一心。
这个「一心」主要是一种止的功德,一种念力;但是这个不乱,他不为见思无明所乱,这个就要有一种观的功德,不完全是止了,要有一种观的功德。「执持名号」而达到「一心不乱」,是本经修学的一个宗旨。
这以下就解释「妙」字。前面解释「行」字,这个行门的方法。这个行门为什么称之为「妙」呢?这以下解释它的理由。「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的一个特色,就是「名以召德」。基本上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所谓的本尊相应,有三个方法:观想、观像、持名。那本经当中所强调的是「持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持名的理由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是「召德」,它能够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
这个事情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名以召德」呢?这个三乘的圣人,经过长时间的修学,那一念的清净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种种的神通、三昧、陀罗尼。但是这个功德的根本是一个涅槃,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础。这个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别。小乘的阿罗汉涅槃,我们称之为偏真涅槃,「偏」,它是偏于真谛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这个小乘的涅槃,它只是能够自受用,因为小乘学者在因地的时候,他发的是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这个三界就像火宅一样的苦恼,他们急于解脱,他主要是求自身的解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生死中流转,不生好乐,对度化众生不生好乐,「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以这样的心情来积功累德,他最后的功德涅槃,就是如是因,就招感如是的果,他的涅槃果报只能够自受用。所以阿罗汉入了涅槃以后,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恼当中忆念他的名号,不能得到感应道交,不能得到阿罗汉的加持,因为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
大乘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所以他所成就的这个涅槃,叫做大般涅槃。为什么称之为「大」呢?因为佛陀的涅槃,他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在大般涅槃当中,他自己能够受用这种安乐的功德,一方面他能够从本垂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