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去忆念弥陀的名号,都能够平等的受到加持。这个地方是强调「名以召德」。念佛法门的殊胜,就在于这个名号它总持弥陀的功德,所以佛号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是正式说明执持名号的法门,它的一个微妙处,叫「正明行妙」。
第二段,蕅益大师把其他的法门作了一个比较:较量行妙
这当中分两段:「一、示诸行劣」,「二、独显持名妙」,先把其他的法门讲出来。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在净土的经论当中,日本的一些学者说:《大正藏》里面,讲到净土的「经」典有一百一十多本。在各式各样的净土经典当中,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会归,讲到念佛法门,就是本尊相应,如何跟弥陀感应道交呢?这以下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观像」。这「观像」的修行,你一定要有一个「像」在你面前,或者是玻璃纤维做的,或者是铜、或者是纸做的,总之有一个佛像在前面。这个时候,你眼睛打开,去取这个佛像的相状,你看得很清楚;然后你眼睛闭起来,闭起来的时候,你要把之前所看到的相状,在心中的镜子当中表现出来。哦,刚开始不太清楚,眼睛再打开,再去取。一次一次的去取这个所缘境的相貌,直到你心中所现的影像,非常的清楚分明为止,就像镜子现出影像一样,这个时候就成就了念佛三昧。这个在《般舟三昧经》是讲到观像。不过这个观像法门,你一定要在佛堂当中用功,它不是二六时中能够修行的。
第二个「观想」,这个「观想」是指佛像不现前。佛像不现前,你怎么能够取所缘境的相貌呢?它是一种随文入观,根据《观经》里面所记载,佛陀的相状是怎么怎么的。你随顺文字的义理,把这个相状表现出来,随文入观。当然这个更困难,这要有一点想象力。这个观想念佛,在经论上说:你业障太重的不行。业障太重的人修观想念佛,它的相貌会有变化,会有一些障碍,会让你恐怖。所以这个观想念佛,多分来说善根福德要够,再加一点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干扰。这个当然也不是容易的。
第三个「礼拜」。这个礼拜法门就非常的殊胜,有一个佛像在前面,我们的身体至诚的礼拜,当然这当中也可以配合口的称念。一方面口称念,身业的礼拜,意业的归依、忏悔。这个礼拜法门,调身、调息、调心:一方面调身,使令这个色身气血顺畅;有调息;慢慢慢慢也能够调心。所以我们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对的。「供养」,这当中用各式各样的财物,各式各样的饮食、香、花、灯、烛来供养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方法。
「五悔」,这个「五悔」是天台宗所提出的一个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说:我们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我们想要灭罪,这当中有五个方法,任何一个忏法,它都是具足这五个方法。第一个发愿,发无上菩提的愿,上求下化的愿,那最好能写出一个发愿文:「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这以下的忏悔,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众生,都能够仰仗这个忏悔的行门,成就无上菩提。发这个广大平等的愿。
第二个忏悔,这当中有很多的行法,礼拜、或者读诵,这当中有一些忏悔的方法。第三个是随喜,第四个是劝请。忏悔是约破恶,忏悔它的所缘境是缘自己过去所造的这个身口的罪业,他内心当中是一种诃责,诃责这个罪业,是一个追悔的、诃责的。这个随喜不同,随喜是约生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所缘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的在修这个慈善的事业;「二乘有学及无学」,各式各样二乘人修戒定慧;「一切如来与菩萨」,佛菩萨的功德;「一切我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