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6集(9/9)
白你这一念心本自清净,开悟以后你会炽然修福,他就是有事修了。因为你知道你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当下,你一定知道「循业发现」,你动一个念头,那就无量的缘起,这时候你会炽然修福。
所以说,当我们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清净心是离开缘起,单独有一个清净心,这个清净心跟缘起是两个东西,那你这就是执理废事了,你这个理就有问题,这个理性是离开缘起事相,另外一个清净心。所以智者大师说:即空、即假、即中,它即空的清净当下,它也是即假。因为我们的念头不是停止在清净心,它不断的动,它虽然无自性,但是它不断的活动;不断的活动,它就不断的缘起。所以真正明白清净心的人,知道无自性,「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他知道清净,他当下一定知道业力不可思议,它受熏。这样子对理性的明白才真实,才是中道的理性。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事实上是随顺菩提道的。因我们一个凡位菩萨,应该要赶快成就圣道。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意思跟历代大德(龙树菩萨、智者大师、窥基大师)的开示,所有的佛陀跟祖师,他不同意凡夫来行菩萨道,不同意,看这个意思很明显的。虽然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佛陀跟祖师的意思:凡夫应该偏重在上求佛道,偏重在这个地方。要到无生法忍以后,不退转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一方面上求、一方下化;到佛陀,那完全是下化,佛陀不作自利的工作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道次第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问题,这是一个道次第的问题。
问:
答:这个观就是我们〈附表〉刚刚讲的,你可以把娑婆世界的一种障碍性,把它观出来,这烦恼障、业障、报障,当然每一个人的体会不同。比如说有些人病痛多,这个病痛多的人他对这个报障特别有感觉,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真的是不好,用没几天又生病了,生病了你不去看医生,它也不会自己好,出去看医生又浪费时间。有些人烦恼特别重,他总是觉得心中的火烧得特别厉害,他对烦恼的感觉特别强烈,他也不敢流转下去:我这个烦恼重,万一下辈子做国王,那不得了,福报大,「君王一怒,血流千里」,那还得了。就是说你对烦恼障、业障、报障可以观察,你可以单单一个观察,或者三个观察。
总之,要让你真正对娑婆世界生起厌恶的心,我不再流转了,我不在这边得果报了。我所有的善业要回向到净土去,在净土得果报。
那你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再把它观出来,极乐世界的功德不难观,因为在经文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一层一层的介绍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正报身心是什么境界?依报的国土是什么境界?你很容易欣求极乐。问题是我们厌离娑婆,一般不容易,不容易去注意这件事情。
这两个是同时的,所以蕅益大师讲这个愿是二门,二门要具足的,厌离娑婆跟欣求极乐这两个门是缺一不可的。你单单欣求极乐,你不厌离娑婆,你对娑婆世界的爱烦恼它是一个熟境界,它就会有问题。
问:
答:他是以不生灭心来起观,不生灭心它不是一种不造作,它是有造作性的。他在观的时候也是很理性的观,他站在不生灭心里面来观察,事实上世间真的是这么多缘起,他也是一种很寂静的状态来观,他不是很感性、很冲动的方式,他也是安住在一种不生灭心。但是他也如实的观察,世间的相貌有这么多的差别,净土有这么多的差别。所以说,我们讲「依体起用」,你不是安住在这个体不动,依体要起用,起用的时候,那就要观差别了。「用还照体」,虽然差别,但是他还是安住在不生灭心。
问:
答:它是随顺于佛法的一种理性抉择,它不会伤害你不生灭心,它是随顺佛法理性的抉择,是看到生命的如实相,这是一种如实相。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