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因为你今天忽略了去找一个随顺于修行圣道的因缘啊,对这个事相的取舍忽略了,你这个理性也不容易圆满、也不容易开显。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渡过这个河,这个生死大海,你刚开始要依止船的。你一定要有所依止,等到船载你到彼岸以后,你说我不需要船,那是可以的,你可以这样子讲。因为你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取舍若极」吗,「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但是你刚开始下手的时候,你就不依止船,你没有本事游过这个生死大海,没有本事的。
过去佛学院一个老和尚,他是禅宗的大德,上达下理老和尚,他有一次到一个佛学院去上课(呵──),有一个学生就说:老和尚,你们禅宗都不持戒的。老和尚说:你怎么知道?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啊,心平何劳持戒。老和尚说: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还没有心平。老和尚说:你敢快去持戒。(呵──)是啊,心平何劳持戒。
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要依止戒相来调伏自己的身口罪业,但是当我们内心当中达到「平」了,已经没有烦恼活动的时候,那这个戒相就不需要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从事相取舍,「但尚不取不舍」,「执理废事」,你否定了事修的差别、事修的取舍,你的真如理性也不容易圆融、也不容易开显。这怎么办呢?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当我们明白「全事即理」,就是说我们整个事相的这种对治、差别、取舍,其实都是在随顺我们的佛性。因为我们往生净土,正是对佛性的开显有帮助的、相随顺的。所以说,我们「取」净土是随顺于「理」性,「舍」娑婆也是随顺「理」性,「一取、一舍」都是合乎我们的清净「法界」。所以在讲完这个「信」以后呢,就必须要发「明愿」的重要性。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看经典上:我们在成就圣道,这当中,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看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一个凡夫菩萨,不应该投生在一个没有佛的地方,不应该。他举个例子来说:你一个凡夫菩萨离开了佛陀,你单的独行菩萨道,这叫凡夫的世界。龙树菩萨说:这个凡夫的世界不是爱就是恨。他说:你受得了吗?凡夫受得了吗?他举一个例子说:像一头小象。这小象到敌人的阵中,这个毒箭伤害你、刀子杀你,一下子就把这只象给杀死了。这凡夫的爱恨来干扰你,你这个菩萨,迟早变成败坏菩萨,退转了。要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就这个六牙白象,到敌人的阵营当中,这个毒箭不能伤害它,这可以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这个法身菩萨,他可以离开十方诸佛,单独的到凡夫的世界,在这个苦恼众生的世界当中、烦恼的世界当中,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他有这个资格。他内心当中有无生法忍圣道的摄持,可以。凡夫菩萨是不可以的,他不能避免爱恨毒箭的伤害,他没有办法,他受不了。
窥基大师在唯识学的注解上,他也提出一个观念,他也知道我们人的果报体,寿命太短了,修学佛法,这个死亡是障道的因缘。你如果二十岁生起善根修学佛法,到八十岁死掉,这六十年当中,你能够成就什么圣道呢?死掉以后,有隔阴之迷,下次再重来,就像水永远煮不开一样,煮一煮关掉、煮一煮关掉,在这个生死当中不断的进进退退。所以窥基大师他提出一个看法说:我们可先成就禅定,专修禅定,升到色界四禅。色界四禅当中有一劫的寿命,而且这个禅定有堪能性,以禅定的力量亲近十方诸佛。他的看法是这样的,以色界的果报体来亲近十方诸佛、修学圣道。
这个色界果报体也不容易有老病的干扰。不过问题是要有禅定,这不容易。而且你寿命一劫,我看它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寿!而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看这个经典上说:他那个神通不可思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要说是色界四禅的天人,一个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