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6集(6/9)

真实的功德才能安立的。不像我们凡夫的世界,你这个名字可以自己取(呵──),你叫长寿,你不一定长寿。极乐世界它「极乐」的安立呢?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好梦者也」。

    第二个「醒梦者也」,这个是重点。我们在这个极乐世界当中,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栽培善根,容易成就圣道。这个是我们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一个比较。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第一个观念:相信这个生命相续、业果相续。基本上我们相信有来生,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比如说没有来生,这个生命只有今生,那我们在断恶、修善、归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们相信有来生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为来生作一个抉择。到底「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在三界里面流转,到底我来生要去哪里?这件事情你应该要想一想。

    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有些人他对来生他不作安排的。蕅益大师说:这是不对的。蕅益大师说:你晚上要睡觉的时候,这六七个小时的安眠,你就知道要把枕头放好、把床垫铺好、盖上棉被,你这样子一个晚上的安眠,就知道要稍微的准备一下;怎么你对无量生命,来生这件事情,你就不准备?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不准备,世间上的事情不会自然出现的。我们不准备、不安排一下来生去哪里,那肯定是随业流转。

    所以我们来生有两个方向的去处:第一个我们继续在娑婆世界流转,第二个我们选择极乐世界,这两个方向,你应该加以抉择比较,把这两个的好坏比较出来。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的愿力出现。这个时候,再念佛,这个时候佛号才能变成往生的资粮,是这样子的。好,我们回归到《讲义》。

    前面是一种事相的比较,把娑婆世界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跟极乐世界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作一个比较,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种力量。这以下蕅益大师把它会归到理性,会归到我们的一心。

    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国土往道上会,它不是心外的一个国土。「娑婆」世界是怎么有的呢?是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秽」土。既然是「自心」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它也不是心外有极乐世界,是内心的信、愿、持名的功德所显现的「净」土,而「自心」的「净」土「理应欣求」。基本上,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对于厌恶杂染、欣求清净,这个是很合理的,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断恶、修善,这个是很合理的。远离杂染、追求净土、清净,这个是合理的。所以说,就算用理观会归到一心,我们也应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第二段再说明「取舍」的「事理」,看「正文」: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我们这个「厌」离「秽」土,必「须」要彻底的厌离,乃至到这个污秽的境界完全消失,这个时我们才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舍」。「欣」求净土,一定要这个清净的功德完全成就,才可以说是「方无可取」,才有资格这样子讲。这以下「引证」,引「《妙宗》」,就是智者大师的《观经妙宗疏》: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智者大师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就是说我们从事相上的「取舍」,从事相上的取净土、厌离秽土,要到彻底了以后,跟我们佛性说的清净心「不取不舍」,这是同一条路,是随顺的。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我们刚开始下手,如果「不从事」相上来「取舍」,一开始你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本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以这样的理来碍事,「执理废事」,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净跟秽,在娑婆世界就跟净土一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