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kushuxs.net
请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页,「遥远即到疑」:
五、遥远即到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这个地方是说明距离的疑惑:「西方」国土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这么的远,临命终的时候,怎么能够马上往生呢?蕅祖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我们之所以往生,这当中主要有两种的力量:第一个「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的念头一动,就能够到十法界,说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其次,「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其次呢,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本愿的摄持,佛力不可思议。
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况,就像「镜」子去「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在空间上「层数宛然,实无远近」,在时间上「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换句话说,这个时空对镜子是无障碍的,关键在你跟镜子是不是相应。换句话说,这个山水,它一定要在镜子的前面,你把这个山水放在镜子的后面,怎么照也不能够出现。就是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先后、也不在空间的远近,你一定要把它放在镜子的前面,它就能够显现。
我们往生净土亦复如是,关键还不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不在距离;而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能够成就这样的资粮、成就这样的因缘,跟弥陀的本愿能够感应道交,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蕅益大师把它合法: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句话,蕅益大师讲得很有力量。感应道交这件事情,这个「十万亿佛土」依报的「极乐」世界「亦如是」;正报的「阿弥陀亦如是」;乃至「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的「现前」,我们众生的「往生亦如是」。而这些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个「海印三昧」跟「大圆镜智」,都是说明我们这一念所谓的自性清净心,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不过古德解释「海印三昧」,偏重在「理具」,这个「海」具足无量无边的宝,偏重在理具;「大圆镜智」偏重在「事造」,它偏重在显现这一部分;这个「海」偏重在含受、理具这一部分。前面的话,实在是佛陀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之灵文」。所以说佛法的缘起观,是建立在现前一念心性的基础之下,所谓的万法唯是一心。
过去天主教有一个神父,他说《圣经》他越研究,他的信心越动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神父他的心很细。就是说虽然天主教他们归依上帝,他们也是一种归依的心情;我们净土法门讲归依阿弥陀佛:但这两个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天主教他们所归依的上帝,是离开这一念心以外,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有自体的上帝。所以他整个归依在操作的时候,是明显的心外求法,那心是向外的。
我们大乘的净土法门,讲到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蕅益大师一再的强调:这个阿弥陀佛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与我心性本无外故。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哪里?他存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在归依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回光返照的。所以这是一个不同的方向。这外道在求归依的时候,他的心是向外的。我们净土人在归依的时候,我们愈归依内心是愈寂静。你这个心向外,你愈归依心是愈扰动的,你的方向不同。
所以我们说:这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