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2/9)

会怀疑十万亿佛土不能去,这个人一定是初学者。一个老修行人,他把佛号念到有功夫的时候,即使他没有明白教理,他讲不出个道理;但是他一定肯定他能够往生。

    就是这个念佛法门你愈深入以后,我们讲:阿弥陀佛为什么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句话我们怎么体会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念佛;而且你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的确佛陀已经帮你化掉很多灾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体会。

    但是你在这几十年的念佛当中,你会有一个经验,就是说你每一次念佛,佛对你的加被都不一样。你越专注,佛对你的加被越大。这表示什么?假设佛是离开你的心中有独立的体性,他每一次对你的加被应该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是这么真实独立的自体!你每一次跟他接触,他给你的力量应该都一样!但事实上不然。他给你的力量,要看你当时的虔诚、专注。可见得佛不离开我们一念心中。之所以为什么我们每一次不同的心态,我们所接受到的佛力加被会不一样,这表示佛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他不能够离开我们心的因缘。

    我们一个人念佛慢慢上路以后,你内心当中就会想出蕅益大师这句话:「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你就会肯定的讲出这一句话出来,往生极乐世界你不是问题。

    因为真理它是禁得起锻炼的,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你不断的去修行,你跟真理愈接近,你会觉得这句话是真实的。一个违背真实相的道理,你越修行,这个错误的思想颠倒会愈明显。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复如是。」这个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这个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原来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这距离不是问题。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跟弥陀相应,这是个关键。这个地方是破除我们对距离的怀疑。

    六、二行差别疑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执持名号它是「行行」,信愿是「慧行」。一般行行是偏重在事修,属于定门;慧行是属于慧门,是属于正行。这样子讲,持名应该是助行了,怎么说是正行呢?看蕅益大师回答: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我们刚开始在栽培的时候,应该是先有信心,我们相信这句名号具足三力不可思议,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具足三力不可思议,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仰仗弥陀的名号,使令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有这样的可能性以后,我们才进一步的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乃至于执持名号。就是这个信、愿、行在生起的次第,你的确能够前前引生后后。但是当这三个资粮同时操作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先后,这三个就不能分割了,离开一个,两个都不能成就。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信愿」是偏重在一种理观,一种理观、一种智慧的抉择;「持名」是偏重在事修,它是偏重。但是这两个在操作的时候,是互相影响的。就是说你为什么会坚持去念佛?因为你有信愿的引导。信愿的引导,使令我们能够万缘放下、死心塌地的念佛。我们念佛以后,又增长我们的信愿,我们更能够肯定这是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复如是。」经过你实际的操作以后,真理毕竟是真理,禁得起锻炼,你会对这件事情更加相信。所以信愿引生持名,持名加强你的信愿,这两个是不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