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3/9)

分开的。最后:

    七、能除罪否疑 分二

    平日除罪疑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内心非常的至诚恳切,能灭「除」众「多」的「罪」业;那平常「至心称名」也能够「除罪」吗?平常我们在佛堂念佛也除罪吗?看蕅益大师回答:

    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蕅益大师这个文词写得好。蕅益大师一开始先作一个譬喻说:这个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所有的黑暗都消除掉了,太阳有对治黑暗的功能。这个意思就是说:「称洪名,万罪灭。」这个佛号亦复如是,它有对治罪业的功能。你这佛号一现前的时候,「万罪灭」。基本上光明跟黑暗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个人为什么会有黑暗呢?因为他没有光明。这个人为什么罪障重呢?因为他心中没有佛号,心中没有佛,就是有罪障。所以「称洪名,万罪灭。」再看:

    散心除罪疑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至心称名能够灭罪,如果我们「散心」念佛,一方面念佛、可也是一方面打妄想,一方面打妄想、可也是一方面念佛,这样子能够破除罪障吗?看蕅祖的回答: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我们散乱心念佛,也能够除罪;但是因为你内心当中,你这个佛号对烦恼没有调伏的功能,所以净业不成就,就不决定往生。能够灭罪,但不保证往生。因为「悠悠散善」这个散乱的善业,很难抵抗「无始」的罪业。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如果我们今天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没有加上「信、愿」这两个理观,只是事修,我们看,假使把信愿这两个观慧拿掉,就是持名的话,这样的灭罪情况,就是说你无始的「罪」业如果「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你用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还不是空过,「昼夜弥陀十万」,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每「一声」佛号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事实上跟你所「积」的罪业比较呢,「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所灭的罪还是有限。

    就是说假设你这句佛号没有真正的信愿具足,你只是嘴巴念佛号,事修;那你所灭的罪,饶你「昼夜弥陀十万」念一百年,所灭的罪还「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这解脱生死。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心不乱」,其实我们在看这个一心不乱的时候,要注意「不乱」这两个字。「一心」是不难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五分钟、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把这个佛号念到「一心」,心一境性,这不难。但是要达到「不乱」,不为烦恼所乱、不为见思烦恼所乱。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心」是生善义,「不乱」则破恶义。就是说你为什么不为烦恼所乱?表示你已经有对治烦恼的力量。因为我们烦恼一定会活动的,生死凡夫哪有人不起烦恼的!但是你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不为烦恼所乱呢?他为什么会被烦恼所乱?就是他没有这个理观,他对这个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在念佛的时候强调:

    「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重要的事务。所以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你要看看你这个佛号是不是能够折伏现行烦恼,所以关键还不是在「一心」。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境界,是不是能够对治见思烦恼?不乱,不为烦恼所乱,关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决定往生的关键。至于灭罪,每一句佛号都能够灭罪,是的。但是你要能够往生,那一定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