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体性来发挥。我先念一遍: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实相」的自「体」,先看它的体性。它是「非寂、非照」,它不是决定的寂灭,也不是决定的觉照;但是它可以又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不是单一的寂,也不是单一的照,而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空性的清净本性,它的相貌,天台宗讲出两个相貌。第一个「寂」,它是一个寂灭的状态,这个寂灭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叫做「寂」;那第二个它有「照」的功能,它有灵灵觉觉的明了功能叫做「照」,就这两个。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自体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一段是把我们的体性标出来。
第二段,讲依体起用。在这个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出现。如果讲「照而寂」(佛法的这个名相,都是偏重在下面那一句话),就是照而寂,如果我们强调这个「寂」的功能,就显现「常寂光净土」,这个「土」有不动义、有不变义。「寂而照」,如果强调这个「照」的功能,那就是「清净法身」了。这个「身」是约正报,「身」比较有随缘的意思。这个是讲到有所偏重,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个「寂」的功能强,就偏向于「法身」,法身也是有不变义,三世诸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报身,阿弥陀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报身,就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照」就有随缘义。「性德照寂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约「性、修」来说,性德就是偏重在法身,修德偏重在报身,这个容易明白。因为这个法身是本具的,你不管修不修都是有的;这个报身你不修还是没有的,要有六波罗蜜的修德,这个报身才能出现。
「修德寂照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约修德来说,又有差别了。如果偏重在「寂」这一面呢,就是「受用身」,这个受用身就是报身,报身又名受用身,唯识叫做受用身,天台叫做报身。我们修行的功德偏重在「照」这一方面是「应化身」,那千百亿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而为说法」。他在这个娑婆的应化身,是丈六比丘相,到其他国土可能更高大,相貌又不同。所以这个「修德」,如果偏重在「照」随缘这一部分,就是千百亿应化身。
这一段都是在讲我们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体性。当它依体起用的时候,是无差成差,因为寂跟照的差别有所偏重,所以就有各式各样三身、四土的出现,这是讲这个观念。
那第三段就是摄用归体了。当我们把这样的差别摄用归体的时候,「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当我们把这样的随缘差别会归到体性的时候,那就是现前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无差别的心性,这个是摄用归体,差即无差。
看这一段的意思,蕅益大师所要强调的观念是在第三段,就是「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的这个现前一念,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个心体。
这个观念对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还是蛮重要的。这个观念是说:我们修习净土法门的人,看到极乐世界种种的功德庄严,会有好乐心。看到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我们也想要去受用这样的依正二报。当然我们会开始修行,用信、愿、持名这三种资粮,来熏习我们内心;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体性没有具足这种功德,你再怎么修行都不能出现。
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因果的相应,说:你用沙要煮成饭,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沙你用火去烧,只能够说是热沙,不能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