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6/9)

性又发作起来。你把死刑犯丢给白象,白象也是一过去,一脚就踩死他。

    这个地方,从这个白象内心的变化,我们知道:我们凡夫这一念心是有所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会受环境的影响。你在娑婆世界流转,你这一心就容易受到娑婆世界杂染因缘的影响,使令你退转。你选择到极乐世界,你这一念心就容易受到这种功德庄严的摄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释迦牟尼佛很诚恳的劝我们所有的凡夫菩萨往生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心情也是这个意思,「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就是说你在选择娑婆世界跟选择极乐世界,你要好好的想一想这个退转的问题。虽然你内心有善业,是的;但是这个会退转,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想一想。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特别强调「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来劝我们发愿往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再看第二个理由: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这个是讲他贤圣遍。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陀提出第二个理由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说一切的凡夫菩萨,你听到前面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后,你应该做一件事情。做什么事情呢?「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什么道理呢?「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选择一个国土,我们不但考虑外在环境的庄严美妙,这个国土里面的人也很重要。这个世间上的灾难,当然也有一些是天灾不可避免,但是人祸的因素最多。一个国土灾难的发生,都是跟人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抉择一个国土,我们会考虑那个国土的人民善良不善良?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也是我们往生的第二个理由。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个「诸」表示很多。什么叫「上善人」呢?就是等觉菩萨,才能够叫「上」,加一个「上」字。就是我们能够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这么多的等觉菩萨在一起,这叫「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再看蕅益大师秽土与净土的比较,说我们在秽土跟菩萨俱会的情况: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凡夫跟圣人住在同一个地方,互相的见闻。先看「寻常」: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如果我们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叫「寻常」。我们有两种情况,会跟圣人暂时在一起:第一「实圣」,就是他是一种真实的情况,他还有一点「有漏业」力,我们一般说「有余依涅槃」。他已经准备要入涅槃,但是因为「过去」的「业力」还在,所以我们也可能会跟圣人接触,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是「权圣」,说这个菩萨他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他已经没有业力了,他是「大慈悲愿」力,大权示现,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也可以跟圣人暂时在一起。

    但是若「实圣灰身,权圣机尽」,等到圣人他的业力结束了、他灰身泯智了、或者菩萨示现的机缘成熟了,大家就各奔前程了,「升沉硕异,苦乐悬殊」。当然佛菩萨是超升了,我们就堕落了,这个「硕异」,就是有很大的差异,「苦乐悬殊」。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在一起是「暂同」,暂时的聚会,不能够经常在一起。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在这个「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在这个世间上,恶人多、凡夫多,而圣人这个宝啊,还是少。所以我们能够「亲近步趋」,「步趋」就是不相远离,跟在旁边的时间也非常少,这种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因缘。前面是约佛陀没有出世的情况,再看佛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