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7/9)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佛」在「世」的时候,「圣人纵多,如珍如瑞」,当然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故。释迦牟尼佛他扮演佛身的机会到了的时候,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示现做他的弟子、做阿罗汉、做居士,来护持他、帮助他教化众生。这个时候圣人是比较多,但是毕竟还是「如珍如瑞」,如珍宝之稀有,如祥瑞之无常,「不能遍满国土」,就像「众星微尘」这么多。「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然大家在一起,但是在一起又能怎么样呢?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唯识学上说一水世界,我们看到一钵水,鬼神看到的是火,佛菩萨看到的是七宝的实报庄严土,就是每一个人还是在受着自己的业力。这个业感缘起,就是说各人去承受各人的业力,所以「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个是讲秽土的情况,再看净土: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我们在净土当中,「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这个「无漏不思议业」是信、愿、持名。「为师」为友,同参道友;「如埙、如篪」,这个「埙、篪」都是乐器,这两个乐器它弹奏的时候,要同时弹奏的,缺一不可。表示说我们凡夫跟圣人在极乐世界的修行,大家在那个地方,「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我们在娑婆世界,我们渴望圣人的出现,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哦!一时的感应,观世音菩萨会现身,现出一个卖鱼的色身、现出一个国王身、现出各式各样的色身;但是因为这种感应都是时间很短,所以我们看《感应录》,凡夫跟圣人接触的时候,在娑婆世界,大部分都是破除一时的障碍。你现在有灾难,把你破除;你现在有什么样的困难,就把这个困难去掉。很少说看到圣人成就圣道的,很少,因为时间太短了。要成就无漏的圣道,那你要跟在圣人的旁边长时间的亲近,不断不断的栽培善根,使令这个善根由生转熟,由熟脱落。所以在极乐世界它的一个特色,因为他长时间跟圣人在一起,所以能够「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成就无漏的功德。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超绝」的情况是说:「下凡众生」,乃至五逆、十恶众生,在三「不退」当「中」,他能够「超尽四十一」个「因位」。为什么呢?你说他是「凡夫」,但是他「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虽然就着断惑证真来说他是「凡夫」,但是他所受用的功德,他也是一生成佛,他也是圆证三不退。就着他内心当中所受用的功德来说,他跟「观音、势至」没有什么多大的差别,也是三不退,也是一生成佛。

    你如果说他「是一生补处」,但是「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就是说虽然他受用的功德是三不退,但是约着断德来说,他的确是烦恼还没有断,他还有一段努力的时间,所以你还不能说他是「一生补处」菩萨,你也可以说他是「凡夫」。就是说他的断德是凡夫,但是他受用的却是受用三不退。这种情况是,「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一切的教法所不能收摄,十方的国土绝对没有这样的情况。没有这种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呢?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我们这个「大事因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没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从无常败坏的角度,你的功名、你的富贵、眷属,随时会破坏。但是成佛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缘」。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凡圣「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