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是」,有它的差异相,但是可也是每一个人都成就三不退。这就是极乐国土它超绝的地方。
「一切俱非」就是「差即无差」,他们的身心世界都表现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功德。就着断惑证真来说,可也是「无差成差」,「一切俱是」。这个名称: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可也是有它的差别相。这「一切俱是」就是肯定,「一切俱非」是否定的差别,「一切俱是」把这个差别又肯定下来。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会想:这样子的一种情况是很特别的。蕅益大师就把这个特别因缘讲出来: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任何的自力法门当中,不管是天台、唯识、三论宗,没有这样的名相,也没有这样的「阶位」、也没有这种修持「法门」。极乐世界这种三不退是怎么来的呢?「非心性之极致」,就是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持名之奇勋」,法力不可思议;「弥陀之大愿」,佛力不可思议。「何以有此?」是三力所成。
不退转,在蕅祖的这段开示当中,把它分成两类,说佛陀度化众生,他采取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佛陀来到我们众生的世界来度化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国土是业感缘起,佛陀对我们的业感,不作任何的调整。就是每一个人,也就是循业发现,你个人的业力、你个人的果报,佛陀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唯为说法令解脱」,你必须去承受你的果报。
我们看《阿含经》,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跟佛陀同样的时间出世的正法时代,跟佛陀出家,都有人还俗。说你在无量劫当中,遇到佛陀的出世,亲眼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境界,亲耳听到佛陀的说法,还是还俗了,释迦牟尼佛实在是没有办法。就说你在这个自力法门,你要起颠倒,谁也没有办法,这是第一个方式,就是佛陀来到我们凡夫这种杂染的境界,来度化我们。
其次,佛陀以他的本愿功德创造了一个清净的国土,这个国土里面没有一点的业力成分在里面,完全没有个人的业力,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然后把众生接到这个地方来修行。就是说这个国土不是业力所成,是弥陀事先创造好的,然后把你接过来这个地方,让你的这一念心,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两个地方就有差别。一个是你的业感,你自己业感的世界;一个是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创造的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这个地方就会有退转、不退转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蕅益大师强调:「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假设不是弥陀本愿功德的创造,谁能够成就不退呢?是这三种力量所成就的。看补处。
正释: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一生补处」菩萨,指的是「弥勒、观音」这种等觉菩萨。「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所以这个地方很多。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极乐世界它是三根普被,它也摄受文殊、普贤,也摄受五逆、十恶的众生。极乐世界的人民,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他的情况是一种意生身,随你的心意自在。
就是说你到极乐世界,你的寿命,你愿意成就法身菩萨,就回入娑婆,也可以。有些人悲心重,他一成就法身菩萨以后,他那个大悲心就受不了,就推动他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马上回入娑婆,这个也可以。你的心情愿意待到等觉菩萨,弥陀也没有意见,你继续住下去。所以说在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人,「不可数知」,有无量无边的等觉菩萨,是这样子来的。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