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从你这一念扰动的心、颠倒的心当中,去修止观,在这么一种动荡不安的心性当中,让它寂静下来。在寂静当中,修习种种的观行,然后点点滴滴的去栽培你的功德,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宗喀巴大师讲一个偈诵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这个地方道出了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情况。说佛陀来到我们众生的世界做什么事呢?「佛非水洗众生罪」,佛陀不是以他清净的大悲法水,来洗涤我们众生的罪,这个罪不能被佛陀洗掉的。那我们内心当中有痛苦,佛陀可不可以救拔我们呢?「亦非手拔有情苦」,佛陀不是以他那个无量自在的手,伸到我们心中,把我们心中的痛苦拔除,不是。佛陀你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送我几个吧?「非将己德移于余」,佛陀的三昧是自受用,一个功德也不可以送给我们。那你佛陀出世,对我们众生有什么帮助呢?「唯为说法令解脱」。说出释迦牟尼佛在秽土,他心中的无奈。
佛陀在秽土成佛,唯一能做的就是说出很多很多修行的法门规则,让你的内心自己去操作,只有这件事情。所以在娑婆世界里面,你要成就一种功德,你所依止的原则,就是凭你自己的本事,人一定要靠自己。极乐世界的三种不退,为什么会有三种不退呢?这当中是环境的关系。我们一路读过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不退转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得一个果报体,我们眼睛看到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的造形,诶!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听听鸟类的唱歌、鼻子闻一下宝树的花香、嘴巴去喝喝八功德水的甘露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样的境界不退的。它五尘的那种力量,跟你的身心一接触的时候,它会使令你内心当中,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依报环境的摄持。再看下一段「点示超绝」,这种情况,是不是有很多的情况呢?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在一般的秽土修行当中,我们根据这个教理,不管是根据唯识、天台、中观的判教,你是「凡夫」就不是「初果」,初果有初果的功德,凡夫有凡夫的障碍。你「是二乘」就不是「菩萨」,二乘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菩萨的功德还能够他受用。你「是异生」就不是「同生性」。这个「异生」指的是无明,「同生性」指的是真如。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各式各样,你打你的妄想,他打他的妄想;你今天打的妄想,跟明天也不一样;前一剎那的妄想,跟下一剎那的妄想都不一样。我们内心当中的无明是「异」的,是无量无边的差别。但是一切法身的圣人内心当中,安住在一个如的境界,一如无二如。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是「同生性」,真如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
「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就是说我们秽土的修行,每一个人的努力不同,有各式各样的功德相貌,所以说「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你今天讲出超越你功德的话,变成了大妄语。你进步了以后,就舍掉了你过去的名称,这功德的成就,完全是你内心戒定慧的栽培。那么极乐世界呢?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个地方是特别的。「一切俱非」,这个地方指的是一种受用的功德,每一个人都受用三不退,这个强调极乐世界的「差即无差」,无差别性。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民,每一个人都在受用在极乐世界这么广大的正报庄严当中,所以「一切俱非」就把差别相给消灭了,每一个人都三不退。但是可也是「一切俱是」,「无差成差」。因为每一个人断惑证真不同,这个三不退的内涵,也会有浅深的差异,它也有差异的。虽然是「一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