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2/9)

、进、念、定、慧的信心,永远不退转。经典上说:一个初果的圣人,在饥荒的时代,他只有一碗饭,他把这碗饭吃下去,他能够维持他生命的相续;他看到佛陀来托钵,他可以把他唯一的这碗饭布施出去,让自己死掉。他对佛陀的信心,那个归依的心是不退转的。这饥饿、死亡不能障碍他对佛陀的归依心,不可以。他对这个佛、法、僧、戒有不坏信,四不坏信。这是第一个,是约他内心的善根。

    其次,这个初果的圣人,他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了。虽然他内心当中摄持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这个我空智慧的现前,光明照射,这些业力不能得果报,他的色身永远不会再去承受这种卑贱的三恶道果报,不可能。所以到了初果,他的身心有一部分的不退转,包括他的圣道力量,包括他的色身,他永远保持人天的庄严色身,这个我们安立做位不退,还有这样一部分的不退。

    第二个「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个「行」指的是菩萨之行。前面的位不退,强调在自利的功德,他自受用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强调他受用的功德。就是这个断了见思惑的菩萨,我们讲这个界外菩萨,他已经没有三界的业力。他那一念的大悲心,不会退转。经典上说:三千大千世界起火了,充满了炽然猛火,这个界外菩萨,他那个大悲心,他还是愿意来到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度化众生。他那个大悲心,任何的逆境不能障碍他,他永远不会退到二乘的境界去。所以他这个「行不退」,不但是自受用的功德不退,连他受用的大悲心也不退,这个是「行不退」,那这更深一层。

    第三个「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这个「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深广如大海。我们在修学佛法有三种智慧,《般若经》说有三种智慧:第一个叫一切智,观察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法有各式各样的差别,但是它的共同相貌就是我空、法空,空性的智慧叫一切智。道种智就是分别一切法的差别因果,他到三恶道去了,他什么因缘到三恶道去?他到人天去了、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分别诸法的差别因缘,这叫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中观,就是这个空有无碍的一种中观。这一切种智就是真俗双照、二谛圆融的中观,套一句智者大师的话说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中道的实相。这个念不退指的是中道的正念。

    前面的位不退、行不退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念不退,是强调一种佛性的功德,他念念跟中道的佛性相应,这个地方不退了,这个不退就更加微细、更加的深入。我们一般的不退转,由浅至深有三层的差别,这个叫做「阿鞞跋致」,就具足这三种功德。成就这个「阿鞞跋致」当中,我们看「点示」,这当中的差别:点示胜异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

    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我们在「此土」,这个「此土」是一个污秽的国土,娑婆世界这个秽土。我们成就三不退是怎么个成就法呢?是「藏」教的「初果」,「通」教的「见地」(通教有十地、有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断了见惑叫「位不退」,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通」教的「菩萨」(通教的菩萨地),「别」教的「十」回「向」,「圆」教的「十信」,叫「行不退」。「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名念不退」。换句话说,你今天断什么烦恼,就证到什么不退的情况。

    示彼土圆证之胜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我们在极乐世界,乃至你是「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仰仗「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你当然是「下下品」,但是「皆得三不退」,都能够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我们娑婆世界的功德要出现,那完全要靠自己的本事,就是你内心当中,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