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3/7)

,就是他不活动。不活动,相对于大乘的法门来说,他也是苦,一种很沉闷的痛苦。极乐世界没有这种痛苦,极乐世界的阿罗汉,他那个果报体,没有「沉空滞寂」的痛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他能够受用种种的三昧神通这种安乐。

    当然这个方便有余土的这个安乐,又更加的巧妙。前面的凡夫世界,这种饮食、睡眠的境界,那是比较粗的一种有为法。这个三昧神通,它这是一种无为的安乐,跟涅槃相应的无为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站在「实报」庄严土,它这个「心观」,就是他修一心三观悟入的。极乐世界的这种实报庄严土,没有「隔别不融之苦」。就是我们凡夫这个娑婆世界、难行道这个身心世界,它就是会有一种「隔别」的障碍。说你修空观,有时候对于我们对于假名、假相的分别会有障碍;但是你在事相上分别,这障碍你修行空观,理会障事、事也会障理,就是有这样一种「隔别不融之苦」。但是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事情,「但受无碍」,空有无碍的「不思议乐」。这个大乘法乐。

    这个大乘法乐,在经典上说:法身菩萨那一念心跟阿罗汉的心是不一样。阿罗汉的心他就是在一种寂静的境界而已,当然勉强是安立做安乐,寂静乐。但是这种乐相对菩萨来说,那是少分的。说这个大乘菩萨那一念心,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安住在一种甚深的法性三昧,所谓的菩提觉法乐。所以阿罗汉只有涅槃寂静乐,没有菩提觉法乐。

    这个菩提觉法乐,我们看一段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说那个迦叶尊者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在一次的法会当中,大乘紧那罗王菩萨,是法身菩萨示现,他弦乐一动,歌声一唱起来,迦叶尊者受不了,赶快起来手舞足蹈,手也动脚也跳。居士就讥嫌说:你是一个比丘的上首,你怎么这么失威仪呢?迦叶尊者他讲出一个理由说:这个风,你普通的风不可以把大树吹倒;但是这个劫风的时候,这个末劫大风吹的时候,再大的树都拔倒。说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他那个甚深的大乘法乐,透过声音一散布出来的时候,不是阿罗汉能够控制的,那种大乘法乐。

    我自己也有这样一点小小的感觉。我过去在北斋上课,这早上上课有时候讲大乘法义,当然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但是内心当中跟真如的法一相应的时候,一下了课以后,去吃饭,从头到尾不知道这个饭菜是什么味道,内心当中萦绕着刚开始的法喜,一直的相续下去,吃饭、吃菜都不知道在吃什么东西,一点都没有味道。那个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当然不是这种境界,但是有那么一点相似。就是说这种大乘法乐,它不共于阿罗汉的涅槃寂静乐,它是菩提觉法乐。

    你看《法华经》的〈譬喻品〉当中三界火宅,佛陀是大富长者,看到这些小孩子在火宅里面跑过来跑过去,在污秽的地方玩乐。那个大富长者说:你们应该出去火宅外面。出去外面有什么好玩?这个地方多好,有野狗野干,大家跑来跑去。他说:外面有更好玩的,坐那个车乘,大白牛车在这个旷野的虚空当中飞来飞去,大安乐啊。这个「乘」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安住在大乘法义当中去思惟活动,就像一念心坐着这个大白牛车,游于甚深法性三昧,这个时候「但受无碍不思议」之「乐」。这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更加微细、更精致了。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常「寂光」土这当然是佛所居住的,它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的痛「苦」。这个不是讲散乱心,这个比散乱心更精致。就说一个外道,他那个寂静的心当中,他也是「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这个「法身渗漏」是指无明的执取,你对于一切的境界、对于身心的我跟一切缘起的法,生起执取的心,这个就是「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从「常寂」光土的角度,他是「受称性圆满」的「究竟乐」,圆证真如佛性。这个是蕅益大师从极乐的四土,来分别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