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4/7)

谓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最后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总结: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四土当中,蕅益大师强调这个凡圣「同居」土,这个众生在因地的时候,因为「持名」的「善根」、跟持名「福德」的力量,这个善根是指信愿,福德是指持名的念力,相「同」于「佛」的缘「故」,他能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他不但受用凡圣同居土,他也能够受用方便有余土的游戏神通乐、实报庄严土的无碍不思议解脱乐,乃至于称性的圆满究竟乐,他「圆受诸乐」。

    我们对于这个果报的这种苦乐,我们一般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众生,他只有痛苦没有安乐,唯苦无乐,这是指三恶道。这三恶道众生的果报体,他一出生到死亡,他身心的相续当中,就是刀山油锅,被丢到刀山油锅,炸死了以后再拿出来,春风吹又生。然后干什么呢?再丢进去。丢进去以后,再痛苦中死掉。死掉以后不是没有事,再把他拿出来,春风一吹又生起来,生起来以后又再丢进去,所以他的生命当中只有痛苦没有安乐,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人天的果报体,有苦有乐。说这个果报体他有一些五欲的安乐,但是他也夹杂了老病死的痛苦。我讲一譬喻,「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然美味,终成大患」。生为一个人,他有很多的痛苦要承受,你看他一天到晚要劳劳碌碌的工作。工作回来有很多的压力,他本身的色身则有老来干扰、病来干扰、有死亡的威胁。但是他能够支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追求五欲乐。就是说这个人他很喜欢吃那个美食,虽然他知道这个美食有毒药,但是没关系。因为他不吃美食他就受不了。虽然这个美食有夹杂毒药,但是他还是要吃。所以说这个娑婆世界的这种人天安乐,他是苦乐夹杂的,有苦有乐,这样子不能安立做极乐。

    第三种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完全没有痛苦来干扰你,这个身心世界完全受用清净微妙的安乐。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资格称为极乐的一种果报体。蕅益大师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最后一段结劝:结指同居。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就是说,虽然蕅益大师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是广泛就四土来分别;不过这个地方经文强调的「极乐」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的同居「上之」,比上「十方」佛土的「同居」土,都要「逊其殊特」,「逊」就是让,就是都比不上它的殊胜,十方的同居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因为其他国土的这个果报体,多多少少都夹杂着痛苦,不可能说无有众苦,没有这种事情。比「下又可」以跟娑婆世界比「较」,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一比就很明显,就非常明显了。

    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古德解释什么叫「优入」呢?就是「往生者多且易也」,往生的人很多,而且很容易,「优入」,很容易进入。进入以后「从容」,这个「从容」是极乐世界很开阔而不狭隘,万修万人去。「优入而从容」。往生以后有什么好处呢?「横超而度越」,横超三界,度越生死。「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结。佛陀在解释极乐世界的时候,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当然这后面当中讲很多的理由,有说法的因缘、还有种种的功德庄严、种种的神通自在。但是佛陀第一个讲出来的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什么理由呢?

    这是因为,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圣人,我们那一念我空、法空的智慧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那是一个无住的境界,「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的境界,就是佛陀讲苦乐,对一个圣人来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