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资格条件能够安立这个极乐的名称呢?佛陀问舍利弗。当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佛陀只好自己回答,看经文: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个依报环境的功德分成两科:「初、约能受用;二、约所受用」。先「约能受用」的众生,再「约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这个「众生是能受用」的,能够去受用这个国土的那个人。极乐世界这个法界,不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它只有两道,不是人、就是天,这凡圣同居土就两道。这个地方且约人来说。这个「人」来说,当然「等觉以还」都是众生。
为什么只讲「人」呢?因为「下下」可以「例上上」。就是说乃至于你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何况是上面的那些阿罗汉、菩萨呢!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人民」尚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其他的更不用讲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讲「且约人民」而论,是这个意思。这个先解释「众生」的对象,这个众生是约带业往生的人民。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意义,蕅益大师就把这个苦乐的因缘说出来: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他比较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都是用对比的方式,就是说明娑婆世界的情况跟极乐世界作比较。他先解释「娑婆」的情况。「娑婆苦乐杂」,这个是指外在的现象。说这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有痛苦,但是也夹杂快乐,这个快乐也夹杂了痛苦。
《涅槃经》上说:有一个贫穷的人家,他希望能够解脱贫穷、追得福报,他向天供养祷告。经过几年以后,这个天出现了,这个天来敲门。他打开一看:唉呀!有一个很高贵的女子出现。你是谁呢?我是功德天。你能给我什么呢?我能给你财富、给你眷属、给你种种五欲的快乐。唉呀!他就很高兴把功德天请到家里面来安住。没有多久又有一个人来敲门,这一打开是一个很丑陋的女子。你是谁呢?我是黑暗。你来干什么呢?她说:我们要破坏你的功德、破坏你的财富、我要带给你种种的灾难。他说:我不欢迎你。不可以。你前面的那个功德天是我姊姊,我们两个要在一起的。你选择了我姊姊,你一定要附属的带走我,要不然你两个都不要。这个人他一想,就把她姊姊赶出去了,她妹妹也不要了。佛陀赞叹这个人:能够真正的放下娑婆的五欲,追求涅槃,是有智慧的人。
这意思就是说:「娑婆苦乐杂」。其实这个现象界的思想,这个道家也有这样的智慧,也看到这一层的真理。你看道家也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倚。」说这个灾难当中,其实也蕴藏了无穷的希望,逆境就是转机。说这个福报现前,事实上要小心,也蕴藏了很多很多的灾难危机在里面。所以你看道家画这个太极,画一个圆圈,一边是黑色,一边是白色。但是黑色当中有一个白点,这个灾难当中有无量的希望;这个白色当也中有一个黑点,虽然白色给你安乐,但是你要注意,安乐当中随时会有灾难,蕴藏了一种未来的灾难,这白色当中有一个黑点。所以说,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做什么事情都要少欲知足,这是真实的。
清朝的曾文正公,他打败了太平军以后,朝廷封他做两江总督,在这么一个高的权贵当中,他把他所有的家族集合起来,他说:我现在的官是做到最大了,在汉人当中做了两江总督,这是非常大了。我们这个家庭当中,父母健在,眷属又和睦,我又做官、我的兄弟都做官,这世间所有的富贵都现前。他说:这个是会遭天忌的。他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家庭里面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