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抉择,一种前导。
讲出一个譬喻,「如目足并运」,这个目就是眼睛,我们从眼睛当中抉择我们未来的目标方向;脚使令我们不断的前进。这个「目足并运」的意思就是说,其实目跟足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眼睛引导我们的脚前进,不致于会堕坑落堑的。但是我们不断的往这个高山爬,你前进以后,你也会使令你这个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你刚开始信愿的栽培,可以说是遇到善知识,学习佛陀的这些经论,生起了一个仰信。对娑婆世界有一种苦的感受,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一点好乐心,就这么一点薄弱的信愿。但是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去操作佛号了。你以这样的一种信愿、这样的一种抉择,你对佛号生起归依心,一句弥陀念诵听。当然佛号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生疏,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熟,所以这个时候,刚开始是勉强。就是说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你在专注的时候,你必须抵抗你无始劫的那个妄想那个流动的习气,它会破坏你的这个专注,但是你勉强自己。
慢慢慢慢你这个念佛的力量,慢慢慢慢就会增长,由生转熟。这个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它有一种力量,能够调伏妄想,说:「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何妨。」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只要佛号一现前,你任何的烦恼就能够停下来,切断你烦恼的相续。这个时候,你再去观察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会观察得更清楚。
我们一个烦恼重的人,你要栽培信愿有障碍。你一个心扰动的人,你要观察生命的真相,说这个人烦烦恼恼,你告诉他娑婆世界的苦相,他不能感觉得出来;告诉他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他也感觉不出来。就是他这一念心跟真理之间,有一道墙壁,这就是烦恼障。所以我们透过专注力以后,调伏粗重的昏沉、掉举以后,我们会发觉:唉呀,佛陀说的话是真实的,是非常真实!
所以说我们信愿引生持名,持名也能够帮助你去观察真相,生起信愿。它是这样子的。你会引生另一个层次的信愿,这个时候你对佛号就生起更大的欢喜心,你又很喜欢去念佛,没事就想要把佛号现出来,安住在你的归依境当中,这个时候你又加强你的佛号。佛号的加强,你昏沉、掉举的调伏,又更加的微细、更加寂静,这个时候又加强了你的信愿。如是的展转,直到净业成就。
所以有些人说:念佛只要靠信心,不强调持名,这是不合乎佛义的,不合乎《阿弥陀经》的本意的。信、愿、持名这三个是不能分开的。你可以想想看,你说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不念阿弥陀佛,那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这一念心安住在什么境界?你就打妄想。你这样子怎么能够说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一个娑婆世界的熟境界,念念之间去创造娑婆的业力,跟你心中要往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所以说你一定是信愿成就持名,持名去成就信愿,这个才是真正的三资粮。所以这个地方讲「目足并运」也。眼睛跟脚失去了其中一个,另一个的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地方是讲信、愿、持名。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乙初」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分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先讲依报的功德,再讲正报的功德。「依报」当中又分两科:「初、征释;二、广释」。「征释」当中又分成「征」问跟解「释」。本经当中,佛陀在讲依正二报,都是用问答的方式,因为这净土法门的境界太高深,不但无问自说,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都是自问自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结构,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就在大众集会的时候,佛陀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是什么因缘能够安立做「极乐」呢?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