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4/8)

种智慧的抉择。说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发愿呢?那是一种观。透过你对这部经论的思惟观察所生起的,它是一种抉择智慧。「持名」呢?持名当然是没有话好讲了,一句弥陀念诵听,那是一种念力、专注力、相续力,这是一种念力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是不是能够往生,关键在于信愿,你对弥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的人有很多差别的因缘。有些人苦干实干,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放逸过,从开始出家,以后几十年的山中修行,修了一辈子往生;有些人修了三年,净业成就往生了;有些人一生造恶业,临命终的时候,到最后才忏悔觉悟,才信、愿、持名也往生了。

    这个修行的时间有长有短,内心的资粮有多有少;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你可以注意到,从很多《净土圣贤录》的这些公案里面,你会找到一个轨则,就是他们心中的相貌──信愿具足。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是要真实的成就。

    这个古德讲出一个相貌说:什么是信愿具足呢?你讲出一个相貌,我们大家体会体会。他说:

    逆境来时莫动瞋,西方佛子等疏亲,

    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说我们那一念心跟逆境接触的时候,就非理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这「西方佛子等疏亲」,我们求生西方的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等疏亲」。你为什么能够等疏亲呢?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说我们一个信愿具足的人,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就是我们只是暂时的过客。「我今暂作娑婆客」这句话是非常有力量的,就把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对于财富的执取、对于眷属的执取、对于声名的执取,完全都破坏掉了,这种常见的执取。

    就是我们一个人做过客的,说我们今天本来不是要来这个地方,我的目的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但是我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暂时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不会太认真。那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也是这样,我的目的是到极乐世界,这娑婆世界是一个暂时的因缘。这时候,你看到世间的荣华富贵的境界,看到国王的境界、看到乞丐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暂时的因缘。因为这样子,所以古德说这个叫做信愿具足。

    你对弥陀,你这一棵树已经很坚固的、很明确的往西方的方向在发展了;随时把它砍断,它没有第二个方向可以倒下去,就往西方倒下去了。你以这样的心情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临命终乃至一念,都能往生,这句佛号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个三资粮,要紧的就是那个信愿的栽培。对于娑婆的苦、空、无常的观察,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的观察,生起了那一念信愿的心。所以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到了极乐世界有这么多的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又有三辈九品,这件事情是怎么决定的呢?「全由持名之深浅」,当然有正行、助行。以正行来说,你这一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或者功夫成片,或者你的助行、你六波罗蜜资粮的栽培得怎么样,这都会影响到你极乐世界所成就的依正庄严,这个是品位之高下。你信愿是决定于你得生与否,是这样的一种差别。

    看最后一段的结劝。「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我们信愿的栽培是就着往生来说,是一种前导,是一种大方向的抉择。那「行行」呢,念阿弥陀佛的这种念力,是「正修」,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比如说我们一部车子,我们这一部车子它的前进速度很快,这个前进的动力,就是你念佛的念力、专注力。但是你这部车子要去哪里呢?这个车子也可能会开到人天的果报去,也可能到极乐世界无漏功德去,就是看你是不是有信愿,一个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