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3/8)

  这句话,就把整部经的五重玄义都讲出来,讲出五重玄义,等于是把这部经的内涵,全部都表达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初善、中善、后善。蕅益大师能够在这一段短短的经文当中,讲出这么多的话,事实上是把本经的内涵作一个大纲的描绘,所以叫做初善。从这个地方也看出了整个「正宗分」的一个大纲。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非乾城阳焰是破魔境;非权现曲示是破权,佛陀不是权巧施设的一个方便站;它也不是缘影虚妄,缘影虚妄是你内心自己想象出来、自己捏造出来的一种邪境界;它也不是一个偏真的涅槃,因为偏真的涅槃没有依正二报的庄严。那佛陀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明显的说出有依正二报的庄严,那当然不是偏真的涅槃,破小。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这有破除我们对于小乘的一个迷惑,它是一个大乘善根。因为大乘善根才有依正二报的庄严,是这样子的。

    问:

    答: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掌握这段经文,从蕅祖的这一段最后的开示,就是要你掌握它的因跟果。从这个地方的因地,我们知道我们的下手处,是信、愿、持名,从这个二有现在,乃至依正二报当中,这个依正二报的因地,乃至依正二报的果地,它的果地功德。后面的经文,事实上就是在描述依正二报因地的栽培,跟果地的庄严情形。当然依正二报的会归处,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就是自体了。所以说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体、宗、用来会通的。自体,现前一念心性,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修因,也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感果,这样子的话,就把这段经文给融通起来。

    好,我们再看第二十六页:

    甲二、正宗分 分三: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前面的「序分」是说明本经的六种成就,以及发起的因缘,所谓的通序、别序。这以下,「正宗分」是说明本经的主要内容,分成三科:「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蕅益大师先讲果地的功德,来启发我们的信心。第二个他提出两个重要的理由,劝我们发愿,从果地的功德当中,把前面的果地功德作一个会归,提出两个理由:「自功德深、他贤圣遍」,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从这两个理由,「劝」我们要「发愿」,有三次劝我们要发愿。最后「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那应该怎么修行呢?佛陀你说出一个办法来,说出一个实际能够操作的办法?那忆念弥陀的名号,来安立我们的行门。

    所以说我们讲初善、中善、后善。前面的「序」,蕅益大师也是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流通分」也是信愿行,把这样的一种宗旨落实到这三分上去。这是「正宗分」的三大科,等于是把前面「别序」的内涵把它开展出来。看蕅益大师这一段的说明: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信、愿、持名」是「一经」的宗「旨」。本经主要的修行宗旨,第一个是「信」,这个「信」到了「正宗分」,它强调三力。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我们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真实不可思议;第二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以召德,这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三个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生起信心的。其次「愿」,这个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种往生的愿力。以这个信、愿,来持名、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一部经主要的宗旨。

    这个「信愿」跟「持名」的关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的成就,它是靠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