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容易和合。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大家身体住在一起,有一定的作息,大家一起上殿、一起下殿,一起上课,「身」和「同住」。因为思想一致,就容易「口」和「无诤」,我讲的话你也同意,你讲的话我也同意,这个话一讲出来,大家都不会争执。「意」和「同悦」,大家的心情,我包容你、你也赞叹我,大家互相包容、互相赞叹,意和合同悦。我看到你欢喜,你看到我也很欢喜。
这样子,大家就有共住的条件,这是这六个条件具足了,这样才是一个和合的僧团,这个叫做「事」相的和合,有六种的条件。
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但是「理和」则专指圣人。我们看理和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无为解脱」,简单的说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每一个人在趋向我空、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譬如阿毗达磨的论师,他欢喜修无常,从这个身心的变化,前一剎那的身心,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我当中悟入空性,阿毗达磨的思想、方法是这样子的。中观学者他悟入空性,他不是从无常下手,不是从事相上的差别,他的智慧高,他观察我们身心世界:「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样的一个道理观察,去悟入无生的空性,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悟入空性是:「一空无二空,一如无二如」,是无差别的。
所以所有的圣人只要透过实修,所证的理性是无差别的。虽然这个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但是当他们进入这个门以后,有各式各样的门可以进来;但是进了门以后,大家是一家人,同证无为解脱,这理性上是和合的、无差别的。
这个理和是专指圣人,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不过有理和,也不表示这个人就有事和,也不一定。你看部派佛教(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大家没有什么争执;佛灭度后第一个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这个僧团就开始争执了。为什么争执呢?这个思想不一样,对戒律、对教理的解释不同。
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罗汉,所以道宣律师说:「其入观也,人法双亡;及其出也,不无缘习。」就是这些部主阿罗汉,他们到了佛堂里面入观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人法双亡,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无诤三昧,我入的空性是如,你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但是从佛堂出来解释名相的时候,大家就有话说了。大阿罗汉那个法执,我们看律藏,那些部主、那些大阿罗汉在解释戒律的时候,每一个的口气都是得理不饶人的,诤得非常厉害。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因为阿罗汉还有法执,只有佛陀才没有法执。
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事和也不一定理和。这是两种和合的情况。不过是这样子的:如果共住的话是偏重在事和。这个叫做「僧」,就是具足这六个和合的条件,就称为「僧」,或者叫做「和合众」。这个是解释「大比丘僧」,这一科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再看「标数」: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与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声闻众,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来的呢?「三迦叶」的「师资」是一「千人」。佛陀成道以后,先度五比丘,第二个就是三迦叶。这三迦叶是三个兄弟: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他领有五百徒众,他是大哥;老二弟名伽耶迦叶,领有二百五十徒众;老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是领二百五十徒众。他们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他们是事火婆罗门。佛陀先去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佛陀为他说法,就归依了佛陀。归依以后,他就把这些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去。
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被这个伽耶迦叶看到了,以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面去呢?跑上去看,不是出事,是归依了佛陀。佛陀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