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可以看出来,那极乐世界的庄严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的,那四土是互含互摄的、四土是互含互摄的。所以说这个是约着果报的受用,有这种情况。
第二个约正念的功德。能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你往生的话,都能够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就是说虽然你是位不退,但事实上是圆证三不退。
关于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看「附表」第「六」:「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种三「不退」的功德呢?智者大师根据净土的经论,在《净土十疑论》当中提出五点,来解释这个不退的因缘。
第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这个不退跟弥陀因地的发愿有关系。弥陀的四十八愿,在慧远大师(这个慧远大师不是晋朝的慧远大师,是隋朝做《无量寿经义疏》的慧远大师。)他说这个四十八愿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个是「摄法身愿」,第二个是「摄净土愿」,第三个是「摄众生愿」。前面是阿弥陀佛自己的功德,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以后,他的正报要怎么庄严法,他的国土要怎么庄严法?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最后一个是摄众生愿,他这种功德对众生有什么好处?你见闻觉知有什么好处?所以说,我们今天到极乐世界的三不退,跟弥陀的愿力有关,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光普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跟佛的光明有关系。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更广大,「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光普照」,使令我们的「菩提心」能够「增进」,这个是「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净光照我的色身,慈誓摄我这一念心,所以使令我们身心「不退」。这个是约佛宝来说,佛宝的功德。
其次是约法宝。「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这是法宝的力量。在娑婆世界我们听闻佛法,要「人能弘道」,要人。但是极乐世界,它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比如说这个八功德水,我们在那个地方喝喝八功德水,不但是甘美,喝了八功德水以后,菩提心还增长;或者听这个鸟,这个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或者是「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水、鸟、树林」,有情、无情「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尤其是在极乐世界,它那个法宝的力量特别的强,不但是人弘道,整个五尘说法,增长我们的正念。你到极乐世界,你的见闻觉知都是增长正念的,这是第二个,法宝的力量。
第三个「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第四个「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僧宝。就是我们能够在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以为同参道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这个僧宝、僧团是很重要的。我想我们诸位也可以稍微观察一下:我们还没出家之前,认识一些居士,你会发觉居士的进步很困难、很困难。居士要十年前看他是这样子,十年后还是保持原状,就很难得,这个人肯定是有在做定课,不要说进步。因为他的恶因缘太多。居士的境界,在家庭当中,不是爱就是恨,恶因缘特别多。
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九种余报,其中有一个余报: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的时候,佛的威德,使令这个国王、大臣都归依了佛法。外道就嫉妒了,外道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可是生活不下去了,大家都供养三宝,不供养我们外道了。外道就集合起来:我们一定要想个办法,把三宝给破坏掉。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一个计划,有个办法,如是如是。但是要有一个人牺牲。谁能够牺牲呢?这个外道的僧团当中有一个女众叫孙陀利,长得很庄严,她说:我可以牺牲,我为我的教团牺牲生命没关系。她就照着这个计划去做了,平常打扮的花枝招展,经常往祇树给孤独园听闻佛法,经常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