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6/7)

?这段话是出自于彻悟禅师,彻悟禅师后面就注解说:禅宗的去,要紧的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比如禅宗讲说:「整天吃饭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缕丝」。你看他在吃饭,但是他不执着有这个饭可得。所以这个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生命,没有必要随便的把它断灭掉,要假借这个生命来利益众生,但是你不要执着这个果报。所以这个侍者要问这个「去」,你是不是明白这个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彻悟禅师作一个评语说:泰上座但知其去,不知来,不知如何来。你只知道去到这个空性的境界,不知道从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师意。

    所以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它的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讲出一句,赞叹净土的念佛法门,他说:这个持名法门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一一理性,具足无量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说我们在念佛当中,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在这个真空的理性当中,佛号一句一句的现前,具足庄严,念念之间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一理性」而「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每一句佛号虽然都是庄严,但都是无我、无我所,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过去参加忏公师父的佛七,他老人家在止静的时候讲一句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要紧的体会──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你说本来无一物,怎么提佛号呢?大乘佛法就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佛号历历分明。所以忏公师父说: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意思就跟蕅益大师的意思相随顺,「一一理性,具足无量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所以看得出来,净土法门它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无相」,这个法门的这个车乘,它能够直趋无上涅槃、无上菩提,它是真空妙有。所以它这个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这个车乘是趋向于大般涅槃,是了义的教法。

    第二个「方便中第一方便」,这个讲「行」。除了教法的了义,我们还要抉择下手的方便不方便,如果一开始起修的时候很复杂,超过我们的范围,那这个方法也不行。持名的方法,它特别的简易、稳当,「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它特别的简易而稳当。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这个持名方法它的特色,它一开始不要你直接趋向于无念的境界,他要你先从有念,从有念而入无念,所以它明白的有一个所缘境,让你去忆持,很清楚的有一个所缘境──「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它特别的方便。过去我去竹山,有一个卖甘蔗的(呵──),卖甘蔗的这一个居士他说:他是一贯道的信徒,他继续的努力,再过三年,他就能够当讲师。

    他问我说:你们庙里有没有办佛七呢?我说:有啊,偶尔办佛七。他说:你办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他对我们念佛法门特别好乐。为什么呢?他说:这个念佛,他能够很快的就把心静下来。我在想:这一贯道的信徒,他不问我们什么时候讲经,他对我们讲经没有兴趣,但是他对这个持名却有好感。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他在简单的这个忆念弥陀名号当中,就能够很快的把心给寂静下来。当然他不一定有信愿,所以不一定能够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散称为佛种」,他也跟阿弥陀佛、跟三宝结下一个善根的因缘。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念佛法门从有相入无相,这特别的方便,「三根普被」,不但是加被到佛教徒,连非佛教徒都加被到了。

    第三个「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个是讲「理」,这功德上的理。一般成就大般涅槃,不要说大般涅槃,我们讲这个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台宗说:这个小乘的四果要四生。第一生做人的时候遇到三宝,起欢喜心,布施、供养,不断的在三宝当中栽培善根;第二生正式出家,二、三、四这三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