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1/6)

最新网址:m.kushuxs.net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

    这一段是说明本经的宗旨,本经的宗旨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这一科我们先讲「信」。这个「信」的内涵是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个「信」,它本来所面对的境界是一个广大的三宝境界,是一个十方常住三宝的境界。但是在净土当中这个「信」,是单单就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来说。换句话说,这个净土的信心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去面对净土的依正庄严,我们对于这种净土依正庄严它的「实德能」,它的一种真实性、功德性,以及它的成就性,能够「深忍乐欲」。

    根据这个「实德能」的「深忍乐欲」,蕅益大师开出了六信。前面的因、果、事、理四个信,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看自、他。这个是讲到「能」,我们是依止什么能力,而能够成就净土的功德?这当中主要有两种力量:一个是自力,一个是他力。先看「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这个「自」是指我们内在的心性,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心性,对这样的一种心性要生起「信」心。这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我现前一念之心」,就是现前我们每一个人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个明了的心性,「本非肉团,亦非缘影」。这是简别我们这一念明了心,它不是「肉团」,这个「肉团」我们一般说是心脏,我们这个心脏它是一个色法,地水火风所成的色法,它没有明了的功能,这个不是心脏。

    「亦非缘影」,这个「缘影」是出自《楞严经》。佛陀说:我们凡夫,以这个「缘影」为心,这是错误的。这个「缘影」是指我们五尘落谢的影像。我们眼睛看到境界,这个时候落到心中的影像,一个色尘的影像;乃至耳根听到声音,这个声音的影像也会落入我们心中。这种影像,它本身是一个所缘境,它不是一个能缘的明了性。一般我们都会以这个所缘境为心,这就是心随境转的意思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简别我们这一念心,不是外在谢落的影像,这个也是没有明了功能。这两个(肉团、缘影)是把它简别出来,两个色法,一个是粗的色法,一个是细的色法。

    以下两段是肯定的。那既然不是肉团、也不是缘影,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这是它的「量」。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无始无终的。在经论上说:我们这一念心,「恒转如瀑流」,无量无边的水流,从过去的水流流到今生,从今生流到尽未来际,从凡夫到圣人、到成佛。看《法华经》的意思:我们成佛以后,佛陀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是有明了性的,那个心性还在,只是转染成净而已,那个明了性并没有断灭。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一种无量无边的一种生命现象,没有「初」也、没有「后」,无始无终。

    从空间上来说,「横绝边涯」,它周遍法界,在这个十法界当中是无障碍的。在经论上说:释迦牟尼佛的那一念明了性,整个无量无边的法界当中,哪一个法界的哪一个角落下几滴雨,佛陀都能够如实的了知。可见佛陀的心性是遍满的,否则他的明了性怎么知到哪一个角落下几滴雨呢?我们凡夫有我执、法执,使令我们明了的功能受到限制,这就有障碍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本来面目。「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这个是指它的「量」。

    这以下是讲它的「本质」,这个质呢?「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从作用上来说,它随染净的因缘,能够造善造恶;从体性上来说,「终日不变」,它的体性依旧是清净本然。这个是一方面随缘而不变,一方面不变而随缘。这一小段是先把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说出来,以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