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3集(4/8)

苦恼心中,也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六方诸佛也是赞叹。这以下先引「东方」:

    戊一、东方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东方」佛,以下举出几个,我们先解释「阿閦鞞」,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

    阿閦(音同触chù)鞞,此云无动。

    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这一念心,他能够不为八风所动。我们凡夫的心有取着,别人赞叹我们,我们非常欢喜;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内心当中非常沮丧:我们内心当中会被外在的境界所牵动而有变化。佛陀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因为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个地方是赞叹佛的智慧。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佛陀是万德庄严,他的因地也是无量无边的因,所以他果地的功「德」也就「无量」无边的果。当然他也「应」该「有无量」的「名」称,但是「随」着「机」缘,他有所偏重:或者偏重他「因」地的本愿、或者偏重他「果」地的功德、或者偏重在「性」。这个「性」指的是内在的本性,特别指的是智慧。

    比如说这个须弥光佛,这个「光」,在经典里面这个「光」,有两个:一个是指身相的光明,一个是智慧的光明。如果是赞叹他内在的本性的话,这个「光」指的是智慧;如果是赞叹外表的话,或者是相,外在的形相,比如说须弥相佛,赞叹这个佛陀所现的应化身啊,特别的高大,像须弥山一样──须弥相佛、大须弥佛,这个是以他的相来立名。或者是赞叹他内在的本性,或者赞叹他外在的形「相」,或者是赞叹他的「行」或「愿」。

    「虽举一隅」,这个「隅」是一角,一个正方形的一个角,就是随便赞叹他的一个名号,都「具」足「四悉」檀的因缘,都能够使令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所以「随一一名」来「显所诠」的功「德」,事实上「劫寿说之,不能悉也」,这只是一个代表,这个名号只是一个代表。再看「东方」的「恒河沙」: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赞叹阿弥陀佛法门的佛陀,这个地方说这个「东方」,举这个东方啊,其实「东方」的「虚空不可尽」,所以这个住世的「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这个地方只是「略举恒河沙耳」。这个「恒河沙」,这个恒河是印度的五大河之一,是广大的河。这个恒河的沙非常的细,所以说这个恒河的沙表示非常的多,一定是非常的多,就像恒河沙滩上的沙这么多的佛。蕅益大师说这是「略举」,只是略举而已。

    这个地方是讲「恒河沙诸佛」,表示相当的多。这些佛呢,「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这个「其国」,古德解释什么是「其国」呢?「本所住国」(根本的本),他所安住的国土,他本所住国。就是每一尊佛,他有他教化的一个国土,他们就在自己的国土当中,「本所住国」。他们在本所住国,「出广长舌相」,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这些「诸佛出广长舌」相,来「劝信此经」,如果「众生犹不生信」,那真的是「顽」固…这个「冥」是愚痴到了极点。因为这个法门它的出现,要很多很多的因缘,一个这么殊胜的国土要成立,表示这一尊佛在因地的时候,他要花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才能够成就这一期的果报。我们一般的众生善得人身,遇到净土法门的住世,遇到这个法门又不相信,那真的是顽固愚痴到了极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