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谁有能力去承当「流通」的责任呢?「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就是生命究竟圆满的一个相状。这种相状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可以说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一个相貌呢,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透过种种修止的锻炼啊,解脱了我执、法执以后,所显出来的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它表现出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这种境界,它简别凡夫的着有、也简别二乘人的偏空。
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这净土的境界啊,「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这个就是诸法实相,三世诸佛所安住的境界,就是这种境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种诸法实相是谁的境界呢?不是凡夫的境界,「此经唯佛境界」,那是佛的境界,只有佛才真正的证到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只有「佛」跟「佛」才有资格「流通」。
我们一般古德说:「三贤十地居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说这个三贤十地的菩萨,他还在居果报,他还安住在他自己所修的成就果报。谁是居净土呢?只有佛一人居净土。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只有佛陀能够流通,这是一般经典所没有的。
比如说《法华经》,普贤菩萨流通;《华严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个大菩萨共同流通;但是本经,只有佛陀可以流通。因为净土法门,这种佛陀跟众生心的感应境界,「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种不思议境啊,只有佛陀能够完全明白这当中奥妙的道理。所以这当中既然只有佛陀能够明白,所以只有佛能够流通。
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乙、普劝分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丙、劝信流通分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丁、略引标题分六:初东方、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戊、今初。
这「流通分」分为两科:「初、普劝;二、结劝」。「普劝」当中又分成三科:「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蕅益大师「流通分」也是分成三科:信、愿、行。他序、正、流通都是分成信、愿、行。在「劝信流通」当中又分两科:「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先解释本经的经题,然后就着这个经题再加以回答它的内涵。
「略引标题」当中又分六科,从「东方」到「上方」,总共是六方,「东方至上方」。「唐译」是玄奘大师译的,玄奘大师译的是「十方」,本经鸠摩罗什译的是六方(罗什大师是秦译,奘师是唐译。),这个是开合的不同,「今略摄故」。我们看第一个,就是先讲到「略引标题」,看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流通分」它就是一个赞叹的口气了,对于前面所说法门的赞叹。这个赞叹的文我们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本佛赞叹」(根本的本),「本佛赞叹」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第二科是「他佛赞叹」。「本佛赞叹」就是:「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是「本佛赞叹」;下面的文就是他佛的赞叹。
先看「本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讲完极乐世界的无上因果以后呢,释迦牟尼佛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如我今者」,正如我现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一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是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分成两个情况:第一个先解释「佛」的功德,第二个解释「自」的功德。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