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生的是信、愿、持名三资粮,所生的是四种净土。「能赞、所赞」,能赞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赞的是弥陀的依正庄严。这些各式各样的差别,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随顺各式各样的因缘所表现出来。那这一点是偏向于作用。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一段的大观念再作一个整理。
蕅益大师要我们在了解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前,先了解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的理解,这个现前一念心性,我们可以分成体性跟作用这两个方向。这个古德讲一个偈颂说: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
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是「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这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差别,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法界圆融体」它的会归处,「作我一念心」,就是我这一念心寂照不二的心性,这是无差别的境界。但是我们不是老是安住在无差别,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造作因缘,所以说「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们每一个众生随顺个人的染净因缘,就创造了很多很多的差别法界,每一个人各式各样的正报、各式各样的依报、各式各样的内心状态,这个就是因缘上的差别。
现在我们所要关心的是它的作用,就是「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在唯识学上说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个它有异熟性,第二个它有等流性。这个异熟性跟等流性,我们可以从十二因缘来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十二个因缘的运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这句话怎么说呢?这异熟性跟等流性是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起了一个贪烦恼去造作一个罪业。这个贪烦恼就是无明,这是一个烦恼。当我们这个烦恼一活动,就落入「行」,这是一个业力。你依止贪烦恼去造作身口业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种果报体出现──名色、六入、触,一种生老病死的果报出现,但是这时候还没有表现出,一种功能,异熟性。那你不断的造作,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这个时候它的等流性,「此有故彼有」,在内心当中你一次一次的造作,它累积一次一次的功能,到临命终时就表现出来,到铜床铁柱去受果报了。
反过来说:你今天忏悔,就是你在这一口气还没结束之前,临命终之前你忏悔了。你忏悔以后,你依止烦恼去造作的这个罪业,惑业苦这个相续,你开始忏悔,当然忏悔还是从烦恼开始下手,你诃责这个烦恼,思惟它的过患,诃责它的烦恼,修不净观、修无常观来对治这个烦恼的相续。哦!这个烦恼不活动了。这个时候你内心的状态有变化,「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就是你那一个有得果报力量的业力,就在你心中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说这个罪业,是你一念心的烦恼活动才有;我们没有烦恼,这个身口所造的不叫罪业;一定要有烦恼的活动。烦恼驱动你的身口去造业力,「罪从心起」,所以说罪业的根源啊,我们讲忏悔业障,怎么会有业障呢?身体跟嘴巴是不会造业的,就是有烦恼的驱动。所以追根究底啊,还是要去找这个对治烦恼,所以「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说怎么知道你这一部分的业被忏清净了呢?就是你心境相应的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你过去的境界、你所贪爱的境界一接触,这一部分的烦恼不活动了。你过去心境相应的时候,有这个烦恼;你现在这个烦恼被你调伏了,这个时候「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过去所累积的这个业力啊,没有力量了,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因为这个恶念的相续被你破坏了。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