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3/7)

」一念的差错,今生的努力完全是白费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这个地方,我们要从十二因缘来观察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会出现,是仰仗众多的因缘,「诸法因缘生」。从有漏的果报来说,主要还是根据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由自我的执取去推动业力,这个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这个业力一造作以后,这个业力是无常的、剎那剎那的无常,但是他造作完了以后,他会熏习阿赖耶识,它会使令这个识有变化,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名色、六入、触、受。也可能是诸天的名色、六入、触、受,也可能是三恶道的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

    换句话说,我们从无量劫的生命,到现在为止,我们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善业、有恶业,有净土的业力。就是说,我们下辈子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无量的可能性。到底下一辈子的果报,会出现, 什么果报,就跟「爱、取、有」有关系,爱缘取、取缘有。就是说这个业要变成能够招感性,去招感果报变成「有」,这个「有」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它必须有「爱取」的滋润。

    如果这个爱取的方向是偏重在三界的有漏果报,它就去滋润三界的业力,使令三界的业力先得果报,那你净土的业力以后再说了,「三界枷锁,万劫缠绕」。如果这个爱取的心所,是偏重在净土的依正庄严,这个时候它会去触动你平时候念佛的业力,使令这个净业得果报。所以这个关键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信愿是不是成就。

    蕅益大师在前面的开示当中说:「信愿」是一个「慧行」,是一个观慧;「持名」是「行行」,是一个止。就是说我们打个佛七,我们在七天当中,万缘放下,一句弥陀念诵听,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七天当中,会使令这个佛号在心中,「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非常好;但是这个都不能说你净业成就,不可以这样子讲。你的生命还是不决定。

    要什么情况才是净业成就呢?就是你在打佛七当中,你在寂静的心当中,你能够如实的观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具足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你从这个当中,真实的生起厌离娑婆的觉受,你跟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这种痛苦的相貌,你心中跟这种痛苦的相貌相应了。这个时候,这场佛七下来,可能你念佛的功夫会退失掉,你跟尘劳的接触还是恢复散散乱乱;但是因为你曾经很认真的去观察法义,所得到的那一个觉受、那种胜解,会使令你未来的生命,有决定性的变化。

    所以这个智慧是不容易退转的。就是说你真正知道:你未来生命的抉择在哪里了。你真正感觉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肯定不能在三界里面投胎。假使让我的生命在三界中再重复一次,那真是一场恶梦。你内心当中,真正对三界的果报体,生起极大的厌离、厌恶;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生起极大的好乐,表示你的净业成就了。就算你的念佛力量并不是很多,乃至一念,亦决定得生,因为你那个强大信愿的摄持。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慈悲,特别的提醒我们:修净业者,对这样的观念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知道。蕅益大师提出这样的观念,他引用其他的经典作证明,他说:「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不但是《阿弥陀经》强调信愿,大本的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也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当中以发菩提心为最重要。这句佛号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句佛号也是人天的福报。所以说,这两个观念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佛号的功德再大,也必须有信愿的引导,才能够把佛号的功德,真实的表达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完信跟愿两科以后,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明。这个是讲到「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我们思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内心当中生起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个坚定的愿力,这是这一科的大意。我们看「正宗分」的最后一科「正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