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我们「合此信」心跟「愿」力,这个是「净土」宗的一个「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就是说它能够引导我们一个正确的方向。由这种方向的引导,我们去念这句佛号,才能够变成正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这句佛号,没有信愿的引导,是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再看最后一段:
专重信愿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我们念佛人分成两类。说有一大类的人,他念佛很精进,这句佛号念得很精进,他「信愿坚固」,最主要是「信愿坚固」。这个「信愿坚固」,套一句印光大师大师的话就是:他生起了决定的信愿,不能动摇。任何境界现前,不能动摇他对极乐世界的信心跟愿力。他有这样的「信愿坚固,临终」乃至「十念」,甚至只要一句佛号,「亦决得生」,决定可以往生,决定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说他这一句佛号,由于有一个明确的指南针、有一个信愿的引导,他一定能够跟弥陀的本愿相应,这是第一类人。
其次,「若无信愿」,如果说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的信愿是不决定的,换句话说,我们也发愿往生,但是我们可也是贪恋娑婆。「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信愿是不决定,这种情况,就算我们一句佛号,能够一句接一句,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那么的绵绵密密,像「铜墙铁壁」那么的坚固,但是也没有「得生」的道「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这个地方是强调:「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的一关键。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唐朝有一个僧藏法师,他年纪很小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个他勤修劳务。他为大众师服务,任劳任怨。什么事情别人不做,他就接起来做,任劳;别人对他的任何批评,他无所谓,逆来顺受,任怨。这是第一个。其次,他诵经念佛,他工作做完以后,他读诵大乘经典,这等于是修观。平常也念佛,一心行道。他的出家生涯,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个勤修劳务,第二个诵经念佛。
到临命终的时候,他那个中阴身,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四天王天,四天王这种中阴身,这个依报的宫殿,正报的天女,美妙的天女现前,他不为所动。不为所动,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忉利天现前,乃至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天比一天殊胜。他的内心当中,都没有任何的爱取烦恼。最后六欲天全部消失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正式现前,佛菩萨正式现前,然后他正式的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地方值的我们注意的就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是一个众苦逼迫、心思散乱的时候,而他却能够那么样的坚定自己的内心,对于诸天这么美妙五欲的诱惑,他能够不为所动,这个地方是他一个往生的关键,他往生的关键。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这个人净业成就、不成就,就是说你这个人的生命已经决定、或者还不决定。这个净业成就的关键,是在这个信愿坚固、在这个信愿坚固。
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如果我们一路的修止,就是一句佛号念诵听的时候,一句一句的,从这个内心的专注相续的力量,我们能够把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暂时的伏住。但是你在那一个寂静的心中,摄持了无始劫来的颠倒,一点都没有消灭,只是缘缺不生。如果我们一路都没有修观想、没有抉择,去观察娑婆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乐,而生起决定的信愿。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业力,我们也有一些有漏的善业,我们也念佛、也修福、也持戒,万一在临终的时候,是诸天先起现行?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信愿不坚固,那就是
「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一念差池,全体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