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经当中,的确是非常有必要来解释这个名号的意义,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陀就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这个阿弥陀是什么因缘安立的?为什么他能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从头到尾能够值得我们去通身靠倒、值得我们去一心归命?这件事情必须要说个明白,是这个意思。在解释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戊二、释: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阿弥陀」,本经当中以光明跟寿量来解释,这当中我们看蕅祖的一段开示: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阿弥陀」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无量」,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当然是「不可说」,想要说也说不尽。「不可说」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一句名号呢?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抓出两个重点:第一个「光」明无量,第二个「寿」命无量,以这个光明跟寿命来总持这个名号的功德,是这个意思。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一段的开示太重要了。这个「光」明是一种空间的无障碍,「横遍十方」,这句名号是横遍十方,就是你这一念有障碍的心,去忆念这一句名号,马上使令你空间无障碍。第二个「寿则竖穷三际」,时间无障碍。我们内心当中受着这种时间的障碍,这个时候使令我们时间无障碍。「横竖交彻」,当我们把时空无碍这两种相貌合起来,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法界体」。这个法界当然不是我们凡夫的法界,那是一种清净法界的本体。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自性清净心。弥陀依止这样的清净法界「体」,而创造了「弥陀」的「身土」。「身者,正报也;土者,依报也」,创造了依正二报的功德。我们内心当中,怎么去跟弥陀的身土感应道交呢?所以佛陀必须要创造一个「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站在弥陀的角度,他依止这种清净的时空无尽的法界体、无量光无量寿的法界体,他创造了净土的果地功德,「弥陀身土」,就是果地的功德。但是我们要成就这个果地功德,有什么方法呢?哦,弥陀又创造了一个因地,让我们能够去栽培这个功德的因地,就是又创造了这个弥陀名号。当然,若因若果,都不离开这个无量光寿的法界体,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弥陀名号者,因也;弥陀身土者,果也」。若因若果都不离开这个清净法界的本性,就是光寿无量的本性。所以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所以「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这一句话我们稍微说明一下。相对这个「本觉理性」,另一个就是始觉智慧。始觉智是能观,所观的就是本觉理。一般的自力法门,在观这个本觉理性是从空性下手:「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个禅宗、天台宗在修这个观心法门的时候,「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一般的自力法门在观心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破灭这些有相的戏论,直接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清净本体,是从空性下手,先破执。
但净土法门,它不是从空性下手,它是从妙有下手。就是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虽然它是一个有相的佛号,但是它是全体理性,这种思想就是属于华严的思想。所以依止《华严经》修行的净土宗、密宗,它都是从有相下手。就是说你直接接触弥陀的功德,从妙有下手,所以这个地方是很特别,「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一般我们看其他经典,很少看到有这样的开示。一般的圣道门,要讲到本觉理性,那一定是一种无相的境界;这个地方,它以弥陀名号来当本觉理性,是从妙有下手。
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