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在佛堂当中所发的愿给破坏掉。
但是这个七住的菩萨,把我执给破坏了以后,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就坚固的现前。在《摄论》上说:这个七住菩萨,一个没有我的菩萨,他跟我空相应的一个菩萨,他观察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已经起火了,炽然如火;他还是愿意到三界的火宅里面度众生,这个火不能障碍他。这个行不退的菩萨,他有这种境界,他对这种身心的爱着已经消失了,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众生的苦而已。
所以这个行不退,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难。因为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种自利,你自己去防非止恶,这个还不是很难;这个行不退,要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不容易了。所以有烦恼的众生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一定要「见思」脱「落」以后,「尘沙」也「破」了一部分,这个尘沙是破所知障,这个观察众生根机差别的这种障碍。「生」到「方便」有余「土」,「进趋极果」,这个是「行不退」。
第「三」个「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念」指的是中道的正念不退转。凡夫是执着有,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所,这是有相的分别;二乘人是偏空,他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只有菩萨能够合乎中道正念。
这个中道正念简单的说,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中道的正念在经论上说:这个念不退的菩萨,初地分证,八地圆满。这个分证跟圆满怎么分别呢?说这个初地菩萨,他要入观的时候,他我空观、法空观现前的时候,他能够跟中道正念相应,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他一出观的时候,他就有困难,他利益有情的时候,就像唯识学上说:「极喜初心平等性,俱生犹自现缠眠。」他内心当中俱生微细的烦恼,就会干扰他,他对众生还是会有一些法执,还是会有一些爱着。但是他一回到佛堂一入观的时候,他爱着的烦恼心又停止下来。
所以说这个初地菩萨他的念不退,只是在他入观的时候;他出观的时候,有时候会偏重在空、有时候偏重在有,还是很难去平衡他空有的境界。要到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我恒摧」,把这俱生的烦恼给破坏了。那八地菩萨,不管是入观、出观,他内心当中都是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这个念不退,真正到念不退要到八地以上,「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就是「实报」跟常「寂光」土。我们讲圆证三不退,是约着往生以后的情形。就是说我们往生到四土以后,每一土都具足三不退,这个后面会说明。一般的说法,是讲圆证三不退。
但是蕅益大师又提出另外一个叫做「毕竟不退」。这个「毕竟不退」是约着没有往生的情况,就是说我念阿弥陀佛,但是我又不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这个佛号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就有「毕竟不退」的意义。我们看:
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说假设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临命终的时候有差错了,就起了颠倒,没有往生。没有往生的话,我们今生念佛不是白费了吗?不白费!就是还有一种「毕竟」的功德存在。
他说:你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有六种情况:第一个「至心、散心」:你很至诚恳切的心,很专心的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是散乱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又是打妄想、又是念佛,散心。或者是「有心、无心」:你内心当中真正有信愿,有这样的作意在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心要念佛,你看到别人念佛,你也念几句,你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信愿,叫无心念佛。或者是「解」、或者「不解」:你能够理解弥陀的本愿,能够理解名号的功德,知道「名以召德」;或者是不理解。都没有关系,只要是「弥陀」的「名号」、「或」者是「六方」诸「佛」的「名」号、或者是本「经」的经题,这三种任何一个,「一经于耳」,它能够假借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