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kushuxs.net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页:看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
这个「净土三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这「三经并行于世」,同时在世间流通。但是「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古大德在三经当中他单独以《阿弥陀经》列为丛林的晚课。这是什么理由呢?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在三经当中,古德特别重视《阿弥陀经》,乃至于整个三经当中,以《阿弥陀经》列为晚课,这当中的理由是:
第一个,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净土三经」,这《观经》看经题这个「观」字,看得出它的修行方法是「观想」的法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观琉璃地、观莲华;或者观察正报的庄严,观察弥陀白毫相光、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是观想、观像,这是利根人。这个利根人他的烦恼淡薄,他的心容易寂静,心寂静的人,他有堪能性,他能够观察很复杂、很微细的境界,这当然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环境也单纯、天生的烦恼也淡薄、也不容易昏沉、也不容易掉举,这个观想就适合他。
其次,这个《无量寿经》,它虽然也是持名,但是它还兼带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可能出家人比较容易做到,特别是年青出家占了便宜,他要发菩提心,思惟如母有情,发起大悲心,修六波罗蜜;但是年纪要大一点就可能会有困难,身心的羸弱;或者在家居士,那更有困难,发菩提心,在家人心中所缘的境界,那是一个家庭,妻子、儿女、先生这种境界,他怎么能够广泛的攀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怎么去修习六波罗蜜呢?所以说这个《无量寿经》它的标准又稍微高了一点,「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那《阿弥陀经》的特色,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二话不说,他单是要你执持名号,看这经文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是男人、或者是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听闻阿弥陀佛这种功德境界。「执持名号」,你经常的去忆念他的名号。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阿弥陀经》当中,它对于其他的方便法门二字不提,单单要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这样的行持,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法门,上根人修,那当然是好;钝根人修也可以;乃至一个人,他一生造了五逆十恶,他临命终时才开始觉悟、才开始忏悔、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他怎么发菩提心、怎么修诸功德都没有办法,他不可能观想、观像。这个时候,他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十句,转地狱的火成金莲华。所以这个「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就是这种境界。
「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这当中有事、有理,它能够统摄宗门、教门一切的修行方法。
这个「摄事理以无遗」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就是念阿弥陀佛有事持、有理持。这个持名是讲得比较简要,事实上具足来说,应该是信、愿、持名。那这当中,按蕅益大师的意思,「信愿」又特别重要。蕅益大师说: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说你内心当中对弥陀归依的心不够坚定,虽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打妄想:阿弥陀佛真的能够救我吗?你对弥陀的信心不够,对往生的愿力不具足,纵使这句佛号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功夫成片,亦无得生之理。这个关键在这个「信愿」。
这个信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