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会有一大堆人将这一幕拍下来发到网上。
宣称自己见识到了真正的UFO。
“你估计,导弹的精度,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在发射场之中,老首长对着张星扬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保守估计,二十米之内。”
张星扬思考了几秒钟,给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在吹牛的数据。
不过老首长很清楚,这个数据很大可能是真实的。
并且这还是有所保留的数据,也就是说真实误差,可能在十米左右。
要知道这个数据有多惊人,这就相当于在七百米的距离之上,用枪击中一只蚊子的蚊子腿,而不是打中蚊子的躯干。
当然,和子弹在发射之后不再能够控制方向不同,导弹在末端机动的时候,虽然为了规避对面的防空反导系统,会做出很多的不规则机动。
但是还是能够在不断地机动过程之中,一点点地修正自己和目标之间的方位,以达到准确命中目标的目的。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的精度,实在是让老首长感到吃惊。
要知道之前的远程弹道导弹,基本上能够达到百米级别的精度,已经算是精度很高了。
当然这也和他们在整个弹道导弹体系之中的定位有关,之前的这类导弹基本上都是要搭载核弹头的。
而在核弹头面前,百米级别的误差,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不存在误差。
毕竟即使是当量只有几千吨的小型核弹头,都能够制造出一个百米直径的火球。
所以,对于那些搭载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来说,精度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它们更加看重的是射程。
但是东风-17的战略定位,和自己的那些前辈不一样,不是用来投送核弹头的导弹。
它的作用是常规战争之中,给予对方的高价值军事目标,例如防空阵地、雷达系统、指挥中心、机场、港口等等,致命一击。
因为常规战争之中,不能够使用核武器进行攻击,所以搭载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精度要求就更高了。
否则,很难直接完成对于敌人重点目标的攻击。
“过去的远程弹道导弹,主要采用星光制导。”
张星扬对着老首长解释导弹的制导方式。
“因为要考虑到可能会存在核弹爆炸之后,产生的核电磁脉冲将会严重损毁包括卫星之内的众多电子设备。”
“所以基本上,只能够通过天空之中的数个中子星或者脉冲星作为基准,进行制导。”
“不过这种制导方式的精度不太好,主要还是作为核大战的最后手段使用。”
“而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常规战争之中,基本上不会遇到这样核弹在太空之中爆炸,严重干扰电磁环境的情况。”
“所以考虑到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在东风-17上采用的是卫星制导结合惯性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
火箭研究院在制导方面有着极为充沛的技术储备,这也是他们能够在制导方面达到如此高精度的重要原因。
“在卫星制导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我们的北斗卫星。”
一期北斗的三颗卫星,虽然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采用双向传输的情况之下,也只能够达到二十米的精度,但是也是能够大大提升导弹的打击精度。
不过北斗二期工程,马上也要开始建设工作。
在完成之后,卫星制导的精度,还能够更加一步的得到提升。
当然如果低轨道通信卫星完成升级,增加定位功能之后,预计定位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