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何况增大口径还会带来包括备弹减少,通过性,后勤补给,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仅装甲单位的交战距离而言,有三层,一是分布式打击,超视距作战,坦克炮曲射并射普通炮弹\/导弹\/制导炮弹\/巡飞弹,可以作为最前线的节点直接服从分布式打击统一火力调配,而不是坦克都就要直瞄打视距内,坦克帮体系打,体系也帮坦克打帮坦克开路,坦克无人机巡飞弹侦查是体系的一部分,体系侦查也传给坦克第二层则是进入视距前预瞄,先发制敌,甚至打伸缩炮——也就是所谓的看前一步,第三层则是电雷达周视强态势感知和快速防守反击补漏,其中1和2是主要作战模式。
睿智一些的思路就是在这个甲弹对抗越来越卷的时代,跳出甲弹内卷,通过不继续增大火炮口径或者更激进一点的,采用更小口径的火炮,在保留基本反装甲能力的情况下,将省出来的重量用在增强防护,机动性等其他方面,以反装甲能力换取坦克更强的功能性。
具体来说就是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分布式作战,采用无人机\/巡飞弹\/无人战车,实现先发现先打击,这时候如果敌方攻击廉价无人机\/巡飞弹或无人车暴露了位置,那就就能先一发炮弹导弹送敌方上天,第二是视距内强态势感知+防御反击,周视雷达和光电快速定位视线内,已经暴露的目标或者弹药,从而快速发向定位敌人并共享敌人位置信息,形成快速反击,而不是一被攻击乱成一团,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搞清楚敌人方位,那时候敌人甚至都撤离了当然了,这种模式还是需要具备相当强力的主被动防御系统,因为无法确保一定能在视距外消灭敌人,防御能力依旧重要,第三就是靠无人炮塔来减轻重量缩小炮塔体积,从而把更多空间和重量让给防御、机动、态势感知组件,目前为止,靠无人炮塔节约重量还能进一步提升甲弹对抗能力,防护方面主要是车体正面硬防御+主动防御系统,炮塔主装甲的重量则可以节约给更重的火炮和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和抗穿起码在目前基础上提升200-300mm。
甚至炮塔由于重量减轻,也可以采用模块化吊装快速更换,实现快速维修,其他方面,如之前所说的,坦克车组直接控制比其他单位发射进行共享更高效,第一线单位有其侦查需求,在复杂\/高危情况下,应当由第一线单位直接驱动前线无人单位,其他单位当然可以和坦克配合,但控制权却未必能在坦克手里,未必能到坦克成员认为可疑的地方去,还是那句话——分布式作战从来不嫌单位多..............而在血印世界中,夏国最为出色是体系化战争,木卫三同样继承了这一点
“传统”,但是这不意味着需要坦克自己成为体系,而是应该融入体系,不是像某K-F-51那样,以牺牲其他性能的代价,强行在坦克上堆砌高技术装备,战场上坦克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坦克不需要上巡飞弹,因为后方有专门的巡飞弹发射车,坦克也不需要上航程太远的无人机,因为坦克不需要去承担由原本营级甚至旅级侦查力量的任务,只需要做到坦克自身交战范围内的强事态感知就足够,就例如海军的cEc系统交战体系一样,坦克完全可以接受其他单位的事态感知信息,而不需要强行堆砌技术设备去抢原本不属于他的任务。
木卫三的装甲单位从来不是以个位数来分组,而是最少以四辆功能各异的装甲合为一组来计算,其中最重要的有四部分:感知、侦查部分;防御、反击部分;识别和攻击部分;掩护和引导支援打击部分,不同的部分都有专门的装甲单位负责,也就是说,战争遇到一支装甲小队,相对于遇到一支浓缩版的装甲集群,铁桶一样防御加上强大的打击效率,就算让动力机甲上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分出胜负。
其中最让郑峰感到害怕的自然就是掩护和引导支援打击部分,在木卫三殖民卫星上可是本土作战,很多时候如果发现敌方单位,甚至不需要自己开火,只需要让对应的支援引导单位上报敌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