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页) 任何统治,至少在它的上升阶段所反映的必然是对这种统治的需要,奴隶社会的野蛮是和人们对劳动厌恶程度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是建立在这样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的,劳动已经创造出了剩余,劳动力已经获得了价值,但个体劳动还没有实现。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而农业无疑是最容易实现个体劳动的。可由于当时劳动者劳动技能低下,生产经验的贫乏,生产工具的粗笨、简陋,铁器的使用还不普遍,家畜和诸如犁一类的较为复杂一些的农具很有限,只能供集体共同使用,单个的个人还无法承担主要的田间耕作。这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奴隶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轻视和无所作为,使他们能够接受和认可奴隶主的野蛮奴役。而个体劳动形不成生产力就只能靠协作的力量,奴隶社会的大庄园经济适应了这种需要。
但是,奴隶社会也只能是建立在以上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的。虽然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但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家畜和生产工具的普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生产知识和经验的不断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实现了个体劳动。这样,为弥补个体劳动不足的集体劳动也很自然的过时了。发展了的物质生产水平为劳动者注入了新的价值观念,对于那种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的劳动,劳动者已经没有兴趣,奴隶的劳动甚至已经不能给奴隶主带来利益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经济,已不再有利可图;而在当时它却是大规模农业唯一可能的形式。现在小规模经营又成为唯一可能的形式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45页)
大庄园被分成了小块土地,租给交纳一定款项或一部分劳动产品的个体佃农,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就是封建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直接生产者农民比起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无论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农民可以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获得了一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奴隶相比,农民的劳动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奴隶社会的起点是狭小的领地,充其量是几个部落的联合,而封建社会则是把广大的地区联合成为王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如兴修水利。王国把大的区域联合起来,也就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同样有利于发展生产。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这样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的:个体劳动已经实现,但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还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劳动时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所使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对其他自然力偶然应用如风力、水力也只是简单的利用,没有再加工的能力。
在封建社会里,个体劳动得到了充分发展,手工业工艺水平尤其令人惊叹。而农村家庭则几乎生产了全部的生活资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把生产力的发展局限在个体劳动的范围之内,因此,这种生产关系注定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被淘汰。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分散,打破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力量则是集中,是生产力重新提出联合劳动的要求。封建社会的起点是农村,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排斥联合的。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的最高成就不过是通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挣扎到自由占有一块土地,成为一个自耕农。而他一旦自由占有一块土地也就获得了失去这块土地的自由,一旦挣脱了封建宗法关系的束缚也就失去了封建宗法的保护,但这只是封建社会解体的征兆,只是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准备了条件。因为自由的小生产者永远是一无所有的自由无产者的真正的预备学校,可是,希望不在农村。
在封建社会内部一直服务于农村的手工业,市场是固定的,规模是固定的,手艺也是世代相传的,世世代代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共处。但是,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中国和印度等市场的开发,使市场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