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kushuxs.net
一路上董樵和于文凤等人有意无意地拉开距离,把程啸云夹在中间,显然是防止程啸云寻隙逃走。程啸云看在眼里,哪里会不知道董樵等人的用意,却也不明言,只是低头默默赶路。
茅天宇则故意坠后几步,向身侧的一名于七党人悄悄问起程啸云弑师一事。
原来那于七乃是山东省胶东反清农民起义军领袖,本名于乐吾,字孟熹,乃是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他家世殷富,是邑中大户,祖父经商,父亲则当过明末防抚铺兵。于七上过几年学,十四岁时赴少林寺拜师习武,因在同门十人中排行第七,故别号称“于七”。于七一心报效国家,他于明朝崇祯二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无奈随后清兵入关,空负一身武艺,却是报国无门。
于七为人正义和气,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因而他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颇得到乡人的爱戴。他乐于交往,经常结交各路志士豪杰。久而久之,以于七为中心,在栖霞及附近州县的志同道合者聚拢了一个社会圈子,他们议论政局,演练武功,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
顺治初期,清廷下令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从者皆被斩首,一时间天怒人怨。于七见时机成熟,遂于顺治五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他以淘金工人为骨干,广泛发动农民,联络海岛渔民,在胶东锯齿牙山建立据点,坚起义旗,反清抗暴。于七部下与烟台昆嵛山区的农民起义军互相配合,攻克宁海州,又向文登县城、栖霞分城进攻,令清廷统治者大惊。
顺治六年冬,清政府出兵五万,大规模围剿胶东义军。同一时间,又派人四处活动游说,剿抚并济,恩威齐施,使起义军遭沉重打击。于七最后不得不有条件地与清廷妥协,接受朝廷招抚,致使起义失败。
于七被迫降清后,难以得到朝廷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更受到亲朋好友的谴责。于七自己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雄心未死。他暗暗积蓄力量,又于顺治十八年秋,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此次起义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前后参加者达四、五万之众,反清烈火燃遍胶东。
康熙元年春,清廷深恐斗争蔓延,遂集中优势兵力,急派万余名满蒙八旗兵和九省两万多名绿旗兵,围攻锯齿牙山,同时派兵分剿各地起义军。于七率众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董樵和于文凤急向昆嵛山、招虎山方面的义军求援。战事正紧时,程啸云忽然暴起弑师,砍下了师父的人头去投降清兵。于七义军终于大败,只有极少数人突围而出,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则被杀害。
而昆嵛山、招虎山的义军也均是遭到重挫,董樵和于文凤幸而无事。剩余的义军在董樵等人带领下,化整为零,在山野乡村间休整养息,继续积蓄力量,伺机再举义旗。而清廷见山东农民屡次起义造反,视董樵等人为心腹之患,多次派出大内侍卫到山东协助剿匪,这次王棠、焦直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
茅天宇听到此处,这才对于七和义军情况略有一些了解。心道:“怪不得于文凤对程啸云恨之入骨,只是那程啸云行径怪异,既弑师投敌,又复反戈相助董樵众人,此事内中必有跷蹊之处。”
众人乘夜赶路,行了好一会,天色已经微亮,这才到得一个小村落。
众人正行进间,路旁忽然有两个乡农打扮的人跳出来,双方一照面,那二人即刻躬身叫道:“董师爷。”
董樵点头示意,说道:“后面都是自己人。”说罢又在前面带路,那两个乡农随即在路旁隐没不见。原来此村落却是于七义军的一个秘密据点,两个乡农乃是把风之人。
众人来到一间屋子前面,董樵在门上“笃——笃——笃、笃笃”,三长二短地敲起门来,片刻间屋中已经燃起灯火,随即有一个精干汉子打开门来。
那汉子见得董樵等人,喜形于色,说道:“董师爷、小师妹,你们都回来啦。”众人鱼贯而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