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什么都是皇帝陛下为中心,搞得郑子竹想要真正做大事,就绕不过皇帝,李老板是好骗的嘛,当然不是了。
郑子竹跑来唐朝,最不爽的就是饮食,在现代各种吃各种喝,如今哪怕贵为荥阳郑氏嫡系,也还是可怜兮兮的,却不是说郑子竹吃的不好了。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古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为中国文化史上添上了独特的一笔。殊不知唐代文人嗜酒特甚,有关诗文也特别多,酒文化是别具一格的。
唐朝时期饮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等级层次差别突出表现在高门化族与平民百姓的差异。先秦以来,食肉者为贵族,食素者为平民,因而这两者成了两大不同阶级的身份代称。
郑子竹可是地主阶级,包括皇室、贵族富豪、士人等,他们以追求异味奇珍为乐事,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甚者奇嗜恶癖,令人作呕。当然,也有少数地主阶级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节俭,而能轻财贵义、乐善好施。
饮食奢靡,是唐时期地主阶级的普遍现象。《汉书?食货志》载:“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移,不以蓄聚为意。”
当时奢移已成为时俗,唐朝时期因为食鹿之风盛行,故有献鹿之风。因而大量的捕宰各种鹿种,郑子竹主食就常有鹿肉滋补,古代饮食史上的辉煌时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教训。滥捕野生动物,就是深刻的教训之一。
唐朝时期,农民、奴隶、手工业者、城市平民等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尽管他们劳累终日,“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在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肉食是相当难得之物。郭原平以家贫“唯食盐饭而已,或家中无食,则虚中竟日,”整天都饿着肚皮。
郑子竹知道李老板吃饭的时候,御厨进撰,凡器用有少府监进者,用九灯食,以牙盘九枚装食味于其间,置上前,亦谓之看食。所谓灯,就是把水果摆放在盘里,九灯食,就是把各种水果按一定的造形,摆放在华贵的牙盘之中,装满九盘。
这种灯食既可食用,又可观赏,以观赏为主,所以称之为“看食”。作为主食的各种饼类食品,也要制作成五颜六色,摆成美丽的图形,谓之“灯短”。
其实郑子竹吃了一顿御膳,觉得还没有荥阳郑氏做的家宴来得好吃啊,果真李老板现在是没啥闲钱来浪费了,难怪吃的跟个小地主一样。
郑子竹吃过很多好东西的,比如红虫脯,是用一尺长的红肉丝加工成的佳肴,丝丝红肉,如一条条刚健有力的虫龙,给人以传神的动感,故称红虫脯。在唐朝民间,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也得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果也有很多啊,郑子竹吃的构椽子是唐朝的岭南地区出产的一种水果,“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有一股诱人的清香味。但是味道很酸,不好食用。然而,经过民间女子的巧妙加工之后,拘椽子马上身价倍增,立刻变为京城豪贵宴席上的名食。
原来,“南中女工,竞敢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胭脂”,用蜂蜜降低了水果的酸味,用刻刀美化了水果的外形,使其成为色彩绚丽、酸甜可口、香气袭人的美食,因此成为京城豪贵的珍品。
蜂蜜不是贵,而是贵到上天了去,郑子竹吃得起,绝对是有钱人啊。
南中女工这种变废为宝,提高菜肴艺术价值的作法,无疑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据《南楚新闻》记载,南方的百越地区,有两种用青蛙做成的菜肴,构思绝妙,其自然天成的艺术造型,不留丝毫人工雕镂的痕迹,令人叹为观止。
“百越人好食虾蟆,凡有宴会,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