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9章 英雄当娶五姓女(3/3)

为上味,先于釜中置水,次下小芋烹之,候汤沸如鱼眼,即下其蛙,乃一一捧芋而熟,如此呼为抱芋羹。又或先于汤内安笋苛,后投蛙,乃进于宴上,皆执笋苛,瞪目张口而座,客有戏之日卖灯心者。”

    唐朝是一个透明度较高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衣着开放,生活开放,所以,唐人的饮食制作,也极力追求一种冰清玉洁的透明效果。唐人的饮食质量高低、烹调技术的好坏,其光洁透明的程度乃是一个重要标准。

    故唐人的高级撰食,习惯称为“撰玉”,肉白如雪的生鱼片,习惯称为“玉鱿”,档次较高的美酒,习惯称为“玉液”。

    郑子竹还喜欢把美味可口的肉食和香甜爽口的水果、青翠欲滴的菜叶夹杂在一起,以此来提高饭菜的口感和观赏性。

    荥阳郑氏那些个厨娘烹调菜肴的方法极多,炯、煮、烧、烤、烙,烫、炸、蒸、脯、腌,这些方法在秦汉时期已差不多全部出现,而这些烹调方法的技术改进、内在质量提高,则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以最常见的脍为例,也许更能说明从秦汉至隋唐烹调技艺的不断深进。

    脍是细切的鱼、肉,《释名》“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已乃会合和之也。”就是把肉切开,让肉分散,把瘦肉和肥肉分开,按不同方法加工,然后把切好的肉放在一起。春秋时期,孔子《论语?乡党》已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

    到了唐朝,唐人已把脍的技术发展到人工操作的极限。

    “善研脍,毅薄丝缕,轻可吹起。”

    把肉切得象丝绸一样薄,象丝线一样细,出一口气,能把肉丝吹起来,郑子竹觉得味道特别好,即使现代的特一级厨师,恐怕也难有如此之高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