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河东局势(3/3)
,军中爆发了瘟疫,而涿郡也没能幸免,城中有很多百姓都感染了瘟疫,使得城中的人口锐减,要不是有大批隋军为征战留下来的军械粮草仓库支撑着,涿郡早就是一片鬼城了。
这让他想起了当年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当时的巨鹿一带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巨鹿、常山一带哀鸿遍野,死伤无数,犹如鬼城,而如今的情况跟当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窦建德在当世颇有仁爱之名,这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在李唐席卷天下之际,很多人都能够被李唐所容纳,但是窦建德是绝对不能降唐的,这一点他心里清楚,李渊李世民的心中也清楚,原因就在于他在民间的名声太好了,这样的人即便是投降了,那也是统治者猜忌和怀疑的对象,毕竟民间有足够的支持,他随时可以扯旗造反,所以必定是落不了好下场的,这一现像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也时有发生。
一些位极人臣的大臣,他们手握大权,必定为帝王家猜忌,像军中的大将,朝堂上的宰相等人,他们如果平日里道德上十分规范,十分亲民,处处以身作则,在民间素有威名的话,那么完了,这人肯定是活不长了。为什么?因为统治者心里会对其十分的忌惮,你这么好,民间的威望这么高,那你想干什么?相当皇帝吗?
权利的争斗历来都是十分血腥的,这一点谁都知道,因此有很多人会故作糊涂,身处高位而展示出一个不是很完美的自己,比如说道德败坏,贪财、好色、好赌等等,他们或许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却要这样做,而且还必须要这样做,还要让统治者知道他们的毛病,你得有把柄握在统治者的手中,这样的话他会认为能够拿捏住你,因此才会放心的重用你。
举一个例子,清朝中后期时候的曾国藩,当时他手中握着一支能征善战的湘军,而且无论是淮军的李鸿章还是捻军的左宗棠,都是他的门生,而当时的清廷虽然有几十万的八旗和绿营士兵,但是这些军队百余年未经战事,军纪松弛,战斗力低下,已经不能打仗了,遇到当时风生水起的太平军,他们一触即溃,根本就抵挡不了,而手握重兵,能够逆天改命的曾国藩一下子就成为了清廷关注的重点,说是关注,其实是猜忌,慈禧太后此人向来心狠手辣,在她看来,曾国藩的湘军越是能打,对清廷的威胁就越大,这个时候是他们帮着清廷打太平军,但是等到太平军被歼灭之后,他们会不会反过头来造自己的反?
于是清廷派人开始密切监视曾国藩的一举一动,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要除掉这个未来对帝国威胁很大的湘军将领了,曾国藩察觉到了危险,他很聪明,明知道自己写的家书会被清廷窃取,但是依旧故意在家书里面表现的对家里的财物和其他东西十分关心,这让慈溪等人的心里放心了下来,还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抓到了他的很多贪墨土地,收受贿络的把柄,这样一来,被抓住了“把柄”的曾国藩总算是避免了被杀掉的危险,躲过了一劫。
ps:本来已经准备太监了,但是后来想一想,太监不是一件好事,尽管写的痛苦,成绩也很扑街,但是还是要坚持完本吧,不能把太监当成一种习惯,这一个月没写书,好像均定还上涨了五个,收藏倒是跌了300多。。。(未完待续。。。)
看过《历史咨询商》的书友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