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儿的变化的,只能在孙悟空没有变化的时候,才能发现的。
杨戬追上继续打呀,天上的观音一看来劲了,怎么样怎么样,你的杨戬虽然在道佛小辈儿里面最厉害,可也拿不住那猴儿吧,还得老娘亲自帮忙啊。
太上老君一听,就不干了,这里可是凌霄宝殿,凭什么你一个番尼在这叫嚣呢,反客为主啊?便埋汰了观音几句,顺便揭了所谓的短儿,便将金刚镯抛了下去,凿在猴儿脑门上,让其跌了一跤。
孙悟空还能接着跑,但是这猴儿估计天生怕狗,没办法,让哮天犬咬了腿肚子,倒在地上起不来了,只能骂那细犬,就让杨戬他们给逮住了,俗话说阎王好惹小鬼难缠啊。杨戬虽然骄傲,可在外人面前,倒很是给舅舅争光脸上贴金的,说明现在对天庭还抱有高升的想法。
先不提孙悟空了,但瞎扯下子关于杨戬和哪吒父子还有龙王。
为什么提这几个呢,大家应该注意到了,他们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本书里面都有出场。
封神演义是什么态度呢,杨戬中规中矩的还行,哪吒有点个性但也挺好,李天王有点迂腐但知错还能改,龙王就是坏蛋几个啊。
西游记呢,是杨戬聪明本事大骄傲但能改进;哪吒认佛为父,对信佛的人照顾有加,别人则大打出手,尤其更是看牛魔王不顺眼的很;李天王胆小无能却很要面子的,对玉帝死心塌地的,对佛是表面恭敬心里意见挺大的;龙王呢,首尾两端,谁的话都听,谁的手下也不得罪,胆子不大,没有把握的时候是个妖怪也轻易不惹。
这杨戬大家都公认,是小辈里面的头一号,两本书的作者也都认可。为什么对哪吒父子还有龙王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前面凯撒也乱说了点子,这封神演义大约成书于1560年左右,是在嘉靖年间的书,书里面对道教推崇有加,将释教给缩小化成西方教了,还将看不顺眼的道教分子给折腾补充到西方教内,顺便也将一些阐教的大仙们给坐镇到了西方教了,这西方教明显是针对经过汉化过的禅宗的,而不是原本的印度佛教了。那么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并不重要,明显是个道教中的人物给主谋撺掇成的,目的是鼓吹道教中的所谓正统帮助有道明君的,是让大家尤其是皇帝看的,所以其成书必然是在1560年左右。
明朝嘉靖皇帝1521-1566年在位,信道儿,当时呢,先是那个邵元节影响挺大,正规出家道士,皇帝令其总领道教,但仙逝的早啊1539年,马上陶仲文就接了班了,1557年因病隐退1560年过世。两人皆做了礼部尚书啊,其他的各种虚衔都不少,弟子们还有后代们也沾光不少。
这两个还是朋友呢,邵元节临死前推荐的陶仲文。这两人还好,不怎么干预朝政,尤其陶仲文也领道教事宜,但更是小心谨慎,死后的下场要比邵元节强多了,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陶有老婆孩子,是个道人。
1566年隆庆皇帝上台,这个皇帝对道教是有点不感冒的,很快就将邵元节给批了一通儿,连写的书都给禁了,对陶仲文的态度还行,基本没搭理他。对道士方士们的打击很大,基本上都给撵出朝廷了,对道教就更不上心了。这个时候谁还敢大力鼓吹道教呢?
隆庆1566-1572年在位,时间不长,更是基本上都不上朝,每天猫儿在皇宫大内不知道琢磨嘛呢,应该是对男女同修很上劲,最后估计就是死在香被窝里了。所以他的事迹不多,但都很重要,很关键,影响重大,跟黄老无为而治有点儿类似。开海禁并改革发展经济,放弃道教重用儒家,平反大礼仪,任命戚继光等人消除海患,为万历初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佛教开始反击了,要趁机争夺扩大地盘啊。很不出意外的,后任的皇帝万历吸取了父亲还有爷爷的教训,慢慢转向佛儿了。
隆庆皇帝为什么打击道教人物?跟他父亲信道关系相当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