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隋书》卷六十八记载:把玻璃视为奇珍异宝的情况一直到唐代,由于国人(6世纪)何稠学问渊博,工于技艺,他鉴于中国玻璃难得,就改传统的制瓷方法制玻璃,制得的玻璃质量也良好,从此中国就可以自制玻璃了。
而在明初郑和从航海归来,带来一个“西洋”烧玻璃的工人之后,玻璃就彻底沦为平凡了。
因为当时的国人不太懂得利用玻璃(镜子、放大镜、眼镜都没传到中国),若仅作为艺术品的话,它的反光太强,亦不符合国人中庸之道的审美观,因此玻璃的价值渐渐无法体现,最终被瓷器所取代。
也就是说在明朝,罗凡想像当初在大唐世界中烧玻璃大赚一笔是不可能了,当然,即便他现在再去大唐世界烧玻璃也赚不了什么钱了,玻璃这玩意工序太简单,太容易仿制了,再怎么保密,透露出去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去大唐,估计全世界都知道玻璃怎么烧了。
因此,罗凡这次所计划的赚钱路线是从制造现代意义上的琉璃与实用的玻璃器物开始。
虽然在明代比较好的琉璃制造方法都失传了,但民间制造琉璃的作坊却是越来越多,倒也并没有什么贵族专有,平民不能制造的条例限制。
现代制造琉璃的方法是以人造水晶为原料,用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因为现代已经有了人造水晶技术的缘故,作为制造琉璃原料的低质量水晶自然价格不贵,既然要来古代做生意,罗凡的储物袋已经是带了很多。
只是因为来一次成本不低,生意自然是要做长久为上,介于罗凡离开后,这边依然要源源不绝地赚钱,因此这些琉璃原料自然不能真就当原料给卖了,而是将作为罗凡打开琉璃市场的资本。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
但有了现代制作方法的罗凡则不同,直接用硅胶模、蜡模、石膏模等各种模具来辅助成型,绝不是古人手工的速度可以比拟的!
除琉璃玻璃之外,罗凡当年已有尝试过的精盐、炼钢自然也将构筑起来,这些事情罗凡都已经做过,再做一次自然是驾轻就熟。
既然需要发展这些产业,山庄自然需要扩建与改建,同时也需要招揽管理人才,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择,罗凡倒是觉得峨眉那群尼姑就不错,最重要的是人老实,纵观整个峨眉,从郭襄传下来,除了一个丁敏君外,其他人都算是实诚人了,灭绝师太虽然不招人喜欢了一点,但是人却也是个老实人。
一番决定之后,几人先往峨眉而去。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直至此时,峨嵋派仍是不收男弟子,因此几人行至峨眉山下,见到的也是几名知客女尼。
罗凡已不是第一次来峨眉,只见山峦绵延曲折,山峰巍峨如昔,千岩万壑,树木苍翠劲挺,奇秀清丽。
见到几人到来,一名知客女尼迎上前来道:“不知几位施主前来我峨眉所为何事?是拜访还是游览?”
峨眉派这么多人,派中自然也有些产业,其中之一自然是赚上山来求神拜佛的香客的钱了,因此此时有人上山倒也并不奇怪。
周芷若微笑道:“我与贵派掌门曾有数面之缘,麻烦通传一声,就说有故人来访。”
两名知客女尼相视一眼,接着将周芷若一番上下打量,此时三女皆是戴着面纱的,毕竟几人的身份如果太过暴露,也确实有些惊世骇俗。
但此时即便戴着面纱,周芷若也显得颇为年轻,这知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