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呈现指数级增长。
实际上MR251,潘文等几个家伙凑热闹的海默星系就是类似的情况,它恰好是人类社会向外延伸时,从MR250算起跳跃临界值中唯一的落点,而251到255都没有能快速改造为大规模居住地的原始天体,所以大开发就在那里中断了,等到局面定下,国家级势力想向外慢慢改造着扩张也得看周边邻居的脸色了,这才有了“拓荒者”的机会。
总之蓝国想在CT星云进行势力延伸,只能一个个星系改造过去,对于蓝国来说,太空文明发展到现在的时间,也就够它开发一个星系。不顾成本的先延伸再开发当然可以,不过那样的话蓝国现阶段应该支持不了那么多私人武装才对。
可能性和风险都经过评估潘文最后还是决定去看看。蓝国想同化全人类的理念太过奇葩,短期内看不到被人类社会主体认可的可能,它作为屏障导致的信息封锁会成为虫子发育中最坚固的盾牌,如果不亲自去一趟,根本无法评估虫子大概在什么时候会成为真正的威胁。
潘文对另一位管理者旗下的虫子虽然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起码知道那种虫子想跨越星系间以光年计算的空间进行扩张战争,需要什么样的虫子,只要能确认大虫子的有无,如果有的话对数量做完评估就能大概算出什么样的防御体系才能顶得住。
作出决定不到两小时,潘文的舰队已经来到CT156。
……为什么是156不是1或两位数,那得去问当年的科学家去,这追究起来可能得追究到上上个纪元去,还不知道是玩家还是监管者弄的。
K1到CT156的航道不是CT星云和KT星团间的唯一桥梁,准确的说因为K1、K2、K3都能跳往CT星云的二到五个星系,类似的航线有十几条,这样一来倒是不用担心切入CT星团时在跳跃圈里被按死的可能了。不过为了保障安全,潘文还是多跳了一站,CT156并不是节目中提及的有虫子的星系。
去向目标星系前,黄金号还是对CT156做了星系扫描。
CT156已经具有显著的CT星云特征,因为恒星太小,虽然点亮了无数年,太空里还是有尘埃,并随着引力井减弱外围的密度会偏高一些,里面的天体以直径不足三十公里的小行星为主,大一点能有百来公里就了不起了,它们都处在稳定轨道上已经没有熔岩体了,也就是撞击发生率几乎为零,天体进一步增大的可能得依靠星系外入侵的大型或有足够质量的引力组合型天体改变引力平衡,发生的几率差不多能忽略掉。
和MR241做区别,241的星云密度更为平均,大小天体间的撞击是家常便饭,只要撞击频率不发生突变式衰减,最多再有一两百年就会出现能以自身引力留住表层气体的天体,届时星云消散的速度会大幅加快。
类似的星系就适合做矿场,纯矿场,想改造成生活、经济、工业共同体,需要投入的不是一点两点。
本没有计划停留的潘文舰队,却因为扫描结果非常意外临时取消了跳跃程序,转道前往可疑区域。
CT156仅直径超过三公里的天体可能都超过十万颗,加上小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幸亏第二主机豆豆是智能化主机,能以类似人的逻辑去筛选重点,她发现了一样非常可疑的东西——水。
水是太空里最多的资源之一,但在光谱分析中被特别提出的水仅指液态水,液态水一般需要大气温室效应才能存在,否则需要个高热地核,显然以CT156星系的天体状况,没有哪颗的大小能满足两种环境需要的前提。
“舰长,工程师找到了有机质细胞,但不是活体。”几小时后,通讯员是这么回报的。
眼前的小行星非常诡异,它有个坑,或者说湖?坑里有液态水,水表层裹了层异常物质,也就是刚刚回报中提到的有机质细胞死体。
水、雷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