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虑的。潘文前几个月的战斗中已经多次证明,大舰队是不利隐形的,三五个推进源在远距离或许会被认做带有辐射矿的天体,一堆推进源除非雷达观测是瞎的,不然必然会做进一步的密集数据整理。
这样奇怪的舰队不止捕捉到一个,在潘文眼里,蓝国拥有玩家的可能性几乎能接近完全肯定。
第二个问题则是意外收获。
在一次冲突中,作为目标的舰队在还击时有一艘舰船动用了非常特别的武器——电浆团。
这非常诡异,因为除了虫子还在用,电浆团这种攻击方式早已经在太空战中淘汰掉了,淘汰的原因并非因为它太慢,电浆团会自然的追踪前进方向的金属物体其实是很好的特点,遭到淘汰的原因是空间/能源/攻击效果的综合评级太糟糕。
电浆团分散的比高能定向粒子要快,按同样的打击力度,电浆武器对比粒子武器和光束武器就需要更多的能量,在战斗中能量分配是关系到舰船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电浆武器想做到连续射击,只能增加高能电容数量或配备独立电池辅助供能,于是武器大小也会偏大。
那艘载有电浆武器的巡逻舰一次还击就发射出了接近三百枚电浆团,只不过在电浆到达前那只舰队就失去战力了,之后黄金号在受控环境下限制了拦截率,让电浆稍微砸了几下,平均每团仅造成30到50个防御点的护盾消耗。
30-50点,意味着那船的首发全额输出量在10000点以上,相当于七门全尺寸炮的能耗需求,这种能量水平自然不是巡逻舰用引擎能在战斗中提供的,完全是利用电浆武器的特点,在武器部保留了一定量的能量水平。战后的打捞结果证明那船上仅有电浆炮一种武器。
要说全电浆炮舰完全没用,肯定不算中肯,按一轮三百发的水平,电浆的拦截难度又大于导弹,即使命中后的效果不够好也算是导弹的良好替代品,有个三五艘一起作战,拦截火力偏低的护卫舰种类只怕不需要额外打击就会完蛋。
和导弹舰相比,电浆炮舰的的发射成本几乎能忽略掉。另一方面,电浆和导弹不能一起攻击,两者会互相干扰甚至自己打自己,如此看起来蓝国似乎在使用电浆炮舰替换导弹舰。
这个判断倒是和之前观察到蓝国护卫舰护盾水平偏低有异曲同工的伊斯,似乎蓝国在想办法削减整体战争成本。
蓝国是中型国家中偏大的,控制有五个半星域,其中有个跟K11一样是个只有恒星的空星域,位于国土内部,虽然没得开发,但恒星能量也算资源,爆炸重组后更是可能性颇多,所以算半个。
拥有这样的国土规模,以现有科技的资源回收利用率,蓝国绝对不乏资源用于封锁线的局部冲突,而外围国家的抵抗组织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精神污染扩散,主动发起大规模舰队战斗的情况几十年才有一次。这些综合起来,蓝国的资源压力不会因封锁线的存在而增大,然而他们想尽办法削减战斗的各方面硬件成本似乎就有点问题了。
造成这种国家策略的可能性,潘文最初觉得可能是玩家造成的:假如对于存在玩家的判断没有出错,根据观察,蓝国的玩家似乎都在用护卫舰,假如有成千上万的舰长,肯定对蓝国造成显著的经济压力。然而该判断中里面有个不小的问题——时间对不上。
现代社会的造舰速度是很快的,当然也许也是第二世界配合玩家做出的妥协,不过除了造舰速度外,新型舰船的开发速度并不快,比如潘文最早用过的磁能近防炮,武器测试工作及成品化的过程就需要很多的战斗数据做依据。
以大银河时代的开启时段看,即使蓝国在几个月前发布新法案应对玩家舰长增加的状况,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形成整套的太空战斗硬件成本降低方案,并将其转为实物。伊斯帝国和加布里联邦就是很好的参考,两个人类社会最大的国家,仅仅是开放巡逻舰市场,前前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