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全开并启动拦截时,会提供很多有效数据用于判定目标真身情况。
双方一追一逃,当蓝国舰队接近残骸区后,似乎才检查到爆了的是自家人,舰队整体再次增大推力,摆出一副非追上黄金号干到死的姿态。
追追跑跑,双方距离缩短至九十万公里都花了不少时间,眼见时间差不多,黄金号与少尉一号主推进器熄火调整姿态,舰首面对敌人。
导弹到达,这回至少对方的拦截没有失误,但是并没有表现出超过现有船型判断的拦截能力——人家没卖破绽,破绽就在那里,不多不少,稍微有点明显。
首舰是重型护卫舰,另有三艘护卫舰和两艘巡逻舰,共六船。
作战过程无需赘述,黄金号正面护盾足以抵御六门非BOSS阶主炮的单轮全额冲击,引擎熄火状态下,少尉一号能很容易利用黄金号庞大的舰体当掩护,凭借自身超过5000点的护盾也是安全无虞,50万公里,就是小舰队的死亡区域。
打完这批,舰队再次进入打捞阶段,潘文将琐事交给娜杰日达自己陷入了沉思,他察觉到几个可能会有点严重的问题。
两波蓝国舰队都是主动开火方,且在战前没有任何警告和劝降通讯,一点都不符合正常舰队的规矩。潘文自己每次都这么干,因为星际法对海盗这个团体的约束力毕竟差很多,蓝国又不是海盗,在舰船数量优势,配备多数护卫舰的情况下完全不做警告,似乎不应该是官方力量,更像是玩家行为。至于有可能是高级NPC,潘文是不信的,高级NPC用那么惨的战术,就不该活到现在。
是不是玩家暂且丢一边,再说对方的战术,两波舰队都是在70万公里外的超低命中区就开始开火,弄的潘文完全搞不懂他们的战术训练是怎么个状况,难不成K7K8的舰队都是在这个距离开战?所以没人质疑过远距离交火的缺陷?
一脸疑惑的潘文看着两场战斗的数据回放,突然注意力被一组数字吸引。
“豆豆,帮我还原它们的舰船吨位,依据战斗数据计算护盾量。”
这种用计算器都能按出来的数据,只眨个眼就完成了,再看时潘文发现了不同:蓝国舰船的护盾容量/吨位的比值比MR系那边要小近三分之一!
以那潘文舰队里已经作古的两艘船为例,黑潮号是18万吨2800护盾,手术刀号是26万吨4000护盾,两者护盾/吨位对应值都在1.4-1.6之间,这也是大部分护卫舰的数值,卡姆系列是接替巡星舰任务的,更注重护盾恢复的方面,容量上限并不算高,也有1.25。
然而蓝国刚才被做爆掉的几艘护卫舰,护盾/吨位对应值仅有0.8-1.1之间!
这个数字看似没什么意义,然而潘文干掉的战舰不计其数,立刻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定是规模作战打的太多了。
上规模的作战,是最可能远程开打的战场。规模战斗时,被集火的一般舰船难逃解体命运,在某个值下方,护盾多点少点差距不大。
重新调阅了从抵抗组织集结区获得的资料,有针对性的找了些作战记录,果然,所有被记录在资料中的战斗,都是几十艘护卫舰加少量打酱油的巡逻舰行动,像潘文这样两艘船就跑来蓝国跳跃圈肇事的压根儿没有。
有规模的舰队是没办法隐身的,假如跳跃圈内有哨站或任何搭载了星系扫描的其他物体,靠近前就会被捕捉,接下来迎战舰队自然有了调度时间,至少不会差太多。两个规模都不小的舰队碰面,那当然是在低命中区就开火了嘛,命中低靠数量解决。较低容量的护盾成本会低很多,在MR系,护盾总容量上升30%,成本会增加50%,护盾恢复在300点上方时,每增加100点成本都会翻倍,相信KT系状况差不多。凭借较劣质的护盾,战舰整体成本会缩减一两成,如果一次毁伤十几二十艘船,就等于赚回来三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