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六十二章 世外高人(2/4)

柳河子知道段干木不是省油的灯,给一个道士弄得没辙,说明这个道士不是一般人,才阻止焦裕。  四人跟着李隽出去了。

    李隽还没有进屋,就听见屋里传来一个苍老但不失清越的声音赞道:“好茶,好茶。  清香适口,只有地灵人杰的江南才会出这种好茶,龙井天下名茶,果是不虚。  ”

    李隽看了一眼段干木,见他一脸的愤色,心念一转就明白其中的道理,肯定是这个道士不喝其他的茶,逼迫段干木给泡上等龙井。  李隽生活节俭,没什么品位追求,一点也不奢侈,但龙井茶却是带得有,主要是用来赠送给那些光复地区地有德长者。  用龙井这样的名茶相赠,很有好处,既省钱,又可以收拾人心。  段干木一向珍视龙井,居然给人逼得沏上来,可见此人非常的难缠。

    李隽一步跨进屋里,只见椅子上坐着一个鹤鹤颜的年老道士,瞧年岁不下七十,一袭洁净的道袍,三缕长髯垂于胸前,一派仙风道骨,很有谦冲恬退的高士之风,貌相颇有几分威武,要是换上朝服自有一股威严,可以威行万人。  李隽看得暗暗点头,道:“龙井名茶,自赠名士,名士饮名茶,正所当也,道长名士乎?”

    李隽熟知历史,古代多辩士,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然而并没有太大的本事,以此来难道士。

    道士双眼明净如清水,没有精光,然而给人的感觉是能够看穿一切,看着李隽,站起身对李隽微一施礼,道:“皇上,贫道清风子有礼了。  皇上之言差也,贫道非名士。  然贫道真士者也。  名士者,沽名钓誉,陡误世人,清风子不屑为。  ”

    诚如清风子所言,自古以来所谓地名士,多有欺世盗名之辈,并无实学。  在士风大行地古代。  能有如此之言者少之又少,李隽点头赞成。  心想此人言词如刀,一针见血,怪不得段干木会吃亏,坐下来,道:“清风子,清风一阵,化育万物。  任他臭气俗气皆不染,可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媲美。  人如其名乎?”

    李隽一语道破清风子道号的真谛,清风子眼里神光一闪,道:“皇上圣明。  清风七十载,一如往昔,昔也清,时也清。  ”他这是在自我赞美,是说他七十年来都如一股清风。  清新不变,不会变质。

    “道长请坐。  ”两人语含机锋对战一阵,李隽知道此人非易与之辈,该给他点礼节了,招呼他坐下,道:“清风在昔。  清风在时,请问道长将来的清风还是清风吗?”这话是在问清风子将来有什么打算。

    清风子坐下来,回道:“清风清于野,清于谷,清于云泥,清于渊,清于幽,清于市,处处皆是清风。  ”他这是自夸之词,意思是说无论在哪里。  他还是清风。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永不变质。  保持本色。

    与清风子才数言,李隽心中升起一股清新之感。  哈哈畅笑,道:“清风恒久,天地永存!”

    这是对清风子适才所言地很好点评,清风子大起知己之感,深施一礼道:“谢皇上。  ”刚是微一施礼,颇有傲慢之态,现在是深施一礼,言词已恭,那是因为对李隽大起好感之故。

    李隽知道他不会无缘无故地来求见自己,道:“浩浩白水,中生鯈鱼,道长鯈鱼乎?”

    “浩浩白水”一诗出自《诗经》,下面的诗是“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  ”那些才干杰出,又遇不到明主地人才就会引用这诗。  管仲相齐,齐桓公最终成为天下霸主,成就霸业,千古美谈。  当管仲病逝之前,与齐桓公病榻论相,其中有一句话“惜乎哉,宁戚!”他是感叹宁戚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比他先死,在他死后没有人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丞相。

    据说,这个宁戚就以这诗难住了管仲。  管仲之才千古共美,自是难得,能难住他地人不多,宁戚就是其中之一。  管仲与宁戚第一次见面,宁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